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胰岛素新型口服纳米载体的设计及其体内高效递送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部分 引言第27-41页
    1 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研发进展第27-28页
    2 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屏障概述及应对策略第28-32页
        2.1 化学屏障第28-29页
        2.2 蛋白酶屏障第29页
        2.3 黏液屏障第29-30页
        2.4 肠上皮细胞屏障第30-32页
    3 针对多重屏障设计的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第32-37页
        3.1 针对蛋白酶和肠上皮细胞双重屏障设计的口服给药系统第33-34页
        3.2 针对黏液和肠上皮细胞双重屏障设计的口服给药系统第34-36页
        3.3 针对蛋白酶、黏液和肠上皮细胞三重屏障设计的口服给药系统第36-37页
    4 新兴的蛋白多肽类降血糖药物口服给药系统第37-38页
        4.1 微针胶囊第37-38页
        4.2 肝靶向载体第38页
        4.3 葡萄糖响应智能释药载体第38页
    5 课题的提出第38-41页
第2部分 荷载胰岛素的主动转运纳米粒克服口服吸收屏障的研究第41-91页
    第1章 荷载胰岛素的主动转运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表征第43-59页
        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43-45页
            1.1 实验原料第43-44页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4-45页
        2 实验方法第45-50页
            2.1 脱氧胆酸偶联壳聚糖的合成与表征第45-46页
            2.2 纳米粒的制备第46-47页
            2.3 纳米粒的冻干第47页
            2.4 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表征第47-48页
            2.5 纳米粒的包封率与载药量表征第48-49页
            2.6 纳米粒抵抗蛋白酶降解的能力第49页
            2.7 纳米粒体外释放胰岛素的研究第49页
            2.8 载纳米粒的肠溶胶囊的制备第49页
            2.9 肠溶胶囊的体外释放研究第49-50页
            2.10 纳米粒中胰岛素的稳定性第5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0-58页
            3.1 脱氧胆酸偶联壳聚糖的合成与表征第50-52页
            3.2 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表征第52-54页
            3.3 包封率和载药量表征第54-55页
            3.4 纳米粒抵抗蛋白酶降解的能力第55-56页
            3.5 纳米粒体外释放胰岛素的研究第56-57页
            3.6 肠溶胶囊的体外释放研究第57页
            3.7 纳米粒中胰岛素的稳定性第57-58页
        4 小结第58-59页
    第2章 荷载胰岛素的主动转运纳米粒克服肠上皮细胞屏障的细胞水平研究第59-80页
        1. 实验原料、仪器和细胞第59-61页
            1.1 实验原料第59-60页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0-61页
            1.3 细胞第61页
        2. 实验方法第61-67页
            2.1 细胞培养第61-62页
            2.2 黏液穿透研究第62页
            2.3 纳米粒细胞毒性研究第62页
            2.4 ASBT蛋白表达检测第62-63页
            2.5 细胞摄取及摄取机制研究第63-64页
            2.6 内含体溶酶体逃逸研究第64-65页
            2.7 胞质内转运研究第65-66页
            2.8 跨胞转运研究第66-6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7-78页
            3.1 黏液穿透研究第67页
            3.2 细胞毒性研究第67-68页
            3.3 ASBT蛋白表达检测第68-69页
            3.4 细胞摄取及摄取机制研究第69-71页
            3.5 内含体溶酶体逃逸研究第71-74页
            3.6 胞质内转运研究第74-76页
            3.7 跨胞转运研究第76-78页
        4 小结第78-80页
    第3章 主动转运纳米粒实现胰岛素高效口服吸收的动物水平评价第80-91页
        1. 实验原料、仪器和动物第80-82页
            1.1 实验原料第80-81页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81页
            1.3 实验动物第81-82页
        2. 实验方法第82-84页
            2.1 I型糖尿病大鼠建模第82页
            2.2 黏液穿透研究第82页
            2.3 活体小肠绒毛吸收实验第82-83页
            2.4 在体小肠绒毛吸收实验第83页
            2.5 离体小肠渗透实验第83页
            2.6 体内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第83-8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84-90页
            3.1 黏液穿透研究第84-85页
            3.2 活体小肠绒毛吸收实验第85-87页
            3.3 在体小肠绒毛吸收实验第87页
            3.4 离体小肠渗透实验第87-88页
            3.5 体内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第88-90页
        4 小结第90-91页
第3部分 荷载胰岛素的智能聚合物囊泡的设计及其体内高效递送机制的研究第91-147页
    第4章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93-101页
        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93-94页
            1.1 实验原料第93-94页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94页
        2 实验方法第94-97页
            2.1 Met-NCA的合成与表征第94-95页
            2.2 mPEG-PolyMet的合成与表征第95-96页
            2.3 Pep-PEG-PLGA的合成与表征第96-9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97-99页
            3.1 Met-NCA的合成与表征第97页
            3.2 mPEG-PolyMet的合成与表征第97-98页
            3.3 Pep-PEG-PLGA的合成与表征第98-99页
        4 小结第99-101页
    第5章 荷载胰岛素的智能聚合物囊泡的制备与体外表征第101-115页
        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101-102页
            1.1 实验原料第101-102页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02页
        2 实验方法第102-106页
            2.1 聚合物囊泡的制备第102-103页
            2.2 聚合物囊泡的表征第103-104页
            2.3 聚合物囊泡的包封率与载药量表征第104页
            2.4 聚合物囊泡的H_2O_2敏感性研究第104页
            2.5 聚合物囊泡的葡萄糖响应释药研究第104-10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4页
            3.1 聚合物囊泡的表征第106-108页
            3.2 包封率和载药量表征第108页
            3.3 聚合物囊泡的H_2O_2敏感性研究第108-109页
            3.4 聚合物囊泡的葡萄糖响应释药研究第109-114页
        4 小结第114-115页
    第6章 荷载胰岛素的智能聚合物囊泡克服肠上皮细胞屏障的细胞水平研究第115-129页
        1. 实验原料、仪器和细胞第115-117页
            1.1 实验原料第115-116页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16-117页
            1.3 细胞第117页
        2. 实验方法第117-120页
            2.1 黏液穿透研究第117页
            2.2 Pep-PMS的细胞毒性研究第117页
            2.3 Pep-PMS的细胞摄取及摄取机制研究第117-119页
            2.4 Pep-PMS的胞内转运研究第119页
            2.5 Pep-PMS的跨胞转运研究第119-12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20-128页
            3.1 黏液穿透研究第120-121页
            3.2 Pep-PMS的细胞毒性研究第121-122页
            3.3 Pep-PMS的细胞摄取及摄取机制研究第122-124页
            3.4 Pep-PMS的胞内转运研究第124-126页
            3.5 Pep-PMS的跨胞转运研究第126-128页
        4 小结第128-129页
    第7章 动物水平评价荷载胰岛素的智能聚合物囊泡的体内高效递送第129-147页
        1. 实验原料、仪器和动物第129-131页
            1.1 实验原料第129-130页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30-131页
            1.3 动物第131页
        2. 实验方法第131-135页
            2.1 I型糖尿病造模第131页
            2.2 皮下注射Pep-PMS的血糖响应释药研究第131-132页
            2.3 在体小肠绒毛吸收实验第132页
            2.4 体内分布实验第132页
            2.5 Pep-PMS的肝脏蓄积研究第132-133页
            2.6 Pep-PMS的肝脏定位情况研究第133页
            2.7 Pep-PMS的葡萄糖响应释药研究第133页
            2.8 体内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第133-134页
            2.9 体内肝摄取~(18)F-FDG的研究第134-135页
            2.10 肝糖原含量检测第13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35-145页
            3.1 皮下注射Pep-PMS的血糖响应释药研究第135-136页
            3.2 在体小肠绒毛吸收实验第136-137页
            3.3 体内分布实验第137-138页
            3.4 Pep-PMS的肝脏蓄积研究第138-139页
            3.5 Pep-PMS的肝脏定位情况研究第139-140页
            3.6 Pep-PMS的葡萄糖响应释药研究第140-142页
            3.7 体内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第142-145页
            3.8 糖尿病大鼠肝脏储存葡萄糖的研究第145页
        4 小结第145-147页
总结与展望第147-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5-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糖HH1-1抗胰腺癌和糖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PC6促胰腺癌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PARP抑制剂抗肿瘤机制和耐药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