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9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一、关于“五个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的内容和受众研究 | 第13-14页 |
三、关于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 第14-15页 |
四、关于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6-17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五节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8-19页 |
一、创新点 | 第18页 |
二、难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概述 | 第19-25页 |
第一节 “五个认同”的内涵 | 第19-22页 |
一、对祖国的认同 | 第19-20页 |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 第20-21页 |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 第21页 |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第21-22页 |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第22页 |
第二节 新疆高校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意义 | 第22-25页 |
一、“五个认同”对新疆高校师生国民意识的培育有重大意义 | 第23页 |
二、“五个认同”有助于新疆高校师生克服狭隘民族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 第23-24页 |
三、“五个认同”有利于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的现状及归因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的现行路径 | 第25-27页 |
一、注重顶层设计,构建“五个认同”教育的工作体系 | 第25页 |
二、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五个认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 第25-26页 |
三、统筹全局,注重“五个认同”融入贯穿与协同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7-33页 |
一、新疆高校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现状 | 第27-30页 |
二、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现存的问题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现存问题的归因 | 第33-37页 |
一、全球化对新疆高校学生“五个认同”的冲击 | 第33-34页 |
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挑战 | 第34-35页 |
三、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因素对新疆高校学生“五个认同”的消极影响 | 第35-36页 |
四、新疆特殊区情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深化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路径的举措 | 第37-47页 |
第一节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 第37-40页 |
一、“五个认同”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 第37-38页 |
二、“五个认同”教育嵌入高校日常教学 | 第38页 |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开展实践活动,丰富“五个认同”教育形式 | 第40-42页 |
一、充实课堂实践,构建“五个认同”教育第二课堂 | 第40-41页 |
二、开展校园实践,引导学生团体参与配合“五个认同”教育 | 第41-42页 |
三、组织校外实践,将“五个认同”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第42页 |
第三节 改善教育管理,为“五个认同”教育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 | 第42-44页 |
一、发挥管理者的模范作用,为“五个认同”教育树立榜样 | 第42-43页 |
二、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为“五个认同”教育明确准则 | 第43页 |
三、确保条件和协调组织,为“五个认同”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 第43-44页 |
第四节 优化教育环境,凝聚“五个认同”教育力量 | 第44-47页 |
一、以“五个认同”为切入点,加强互联网载体建设 | 第44页 |
二、以“五个认同”为元素扩充景观文化,整合“五个认同”教育资源 | 第44-45页 |
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增强“五个认同”教育实效性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