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相关理论 | 第18-26页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社会责任感 | 第18页 |
二、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内容 | 第19-21页 |
一、政治责任感培育 | 第19-20页 |
二、生存与发展责任感培育 | 第20页 |
三、环境责任感培育 | 第20页 |
四、集体责任感培育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一、实现中华民族最伟大梦想的必然需要 | 第21页 |
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需要 | 第21-22页 |
三、南疆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22页 |
第四节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具有特殊性 | 第22-23页 |
一、培育环境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二、培育内容的特殊性 | 第23页 |
第五节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机理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取得的成果 | 第26-30页 |
一、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取得良好成效 | 第27-29页 |
二、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受到高校的重视 | 第29页 |
三、丰富了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载体与方法 | 第29-30页 |
四、产生了一批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专项研究成果 | 第30页 |
第二节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仍待优化 | 第30-38页 |
一、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仍有薄弱环节 | 第30-34页 |
二、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第三章 南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足 | 第38-40页 |
一、主动性的缺乏 | 第38-39页 |
二、道德心理的不成熟 | 第39页 |
三、价值的定位存在偏差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家庭教育存在弊端 | 第40-42页 |
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 第40-41页 |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 第41页 |
三、家庭教育缺失主体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高校培育机制尚未完善 | 第42-44页 |
第四节 社会不良风气的存在 | 第44-46页 |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二、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 | 第45页 |
三、腐朽文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南疆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 | 第46-58页 |
第一节 启发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 第46-48页 |
一、增强道德主体意识 | 第46页 |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第46-47页 |
三、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引导家庭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 第48-51页 |
一、端正教育观念 | 第49页 |
二、优化教育方法 | 第49-50页 |
三、家长积极承担责任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完善高校培育机制 | 第51-55页 |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51页 |
二、强化学科支撑 | 第51-52页 |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52-53页 |
四、强化实践教学 | 第53-54页 |
五、以“三进两联一交友”为契机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引导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 第55-58页 |
一、坚持新疆工作总目标 | 第55-56页 |
二、利用网络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附录1:李克特量表 | 第62-64页 |
附录2:南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附录3:南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