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有关孝文化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高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16页 |
二、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孝文化的相关解读 | 第17-24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孝”的含义 | 第17页 |
二、孝文化的内涵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孝文化的历史源起与演变过程 | 第19-22页 |
一、孝文化的历史源起 | 第19-20页 |
(一)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结构 | 第19页 |
(二)宗法血缘的社会关系结构 | 第19-20页 |
(三)祖先崇拜的共同心理基础 | 第20页 |
二、孝文化的演变过程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孝文化的历史价值 | 第22-24页 |
一、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 | 第22页 |
二、保持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 第22-23页 |
三、维护古代社会统治秩序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内容及当代价值 | 第24-32页 |
第一节 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4-25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4页 |
二、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内容 | 第25-28页 |
一、扬弃孝文化 | 第25页 |
二、应用内容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 第28-32页 |
一、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 第28-30页 |
二、孝文化的社会价值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高校孝文化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问卷说明 | 第32页 |
一、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的相关情况 | 第32页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2页 |
第二节 高校孝文化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一、部分大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不全面 | 第32-33页 |
二、部分大学生的孝行为存在片面化倾向 | 第33-34页 |
三、部分大学生学习孝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一、高校对孝文化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重视度不足 | 第35-36页 |
二、高校校园孝文化氛围不浓 | 第36-37页 |
三、高校对孝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重视度不足 | 第37-38页 |
四、高校对校外孝文化环境建设工作重视度不足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 第39-47页 |
第一节 促进孝文化进课堂 | 第39-41页 |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再培训机制 | 第39页 |
二、促进孝文化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 第39-40页 |
三、开设孝文化线上课程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优化孝文化校内环境 | 第41-43页 |
一、充分发挥好校园媒体作用 | 第41页 |
二、定期举办孝文化学术会议 | 第41-42页 |
三、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建设孝文化实践研究基地 | 第43-44页 |
一、建立孝文化研究基地 | 第43-44页 |
二、建立孝文化实践基地 | 第44页 |
第四节 优化孝文化校外环境 | 第44-47页 |
一、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 第44-45页 |
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