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2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25-26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26-2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28-3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9-30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0-32页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30页 |
1.5.2 可能的不足 | 第30-32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 第32-38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32-34页 |
2.1.1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第32页 |
2.1.2 地方政府行为失范 | 第32-33页 |
2.1.3 治理 | 第33-34页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4-35页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35-36页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基于近10年的案例分析 | 第38-46页 |
3.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数据搜集 | 第38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3.1.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页 |
3.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总体特征 | 第38-43页 |
3.2.1 发生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 第39页 |
3.2.2 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诉求多样化 | 第39-40页 |
3.2.3 事件持续时间较长 | 第40-41页 |
3.2.4 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精英领导 | 第41-42页 |
3.2.5 暴力化程度高,且以间接对抗为主 | 第42页 |
3.2.6 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在加强 | 第42-43页 |
3.3 地方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行为 | 第43-44页 |
3.3.1 事件爆发之前 | 第43-44页 |
3.3.2 事件爆发过程中 | 第44页 |
3.3.3 事件爆发之后 | 第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失范 | 第46-58页 |
4.1 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 第46-49页 |
4.1.1 利益合谋,乱上污染项目 | 第46页 |
4.1.2 没有严格执行环境评估制度 | 第46-47页 |
4.1.3 环境信息公开不到位 | 第47页 |
4.1.4 环境问题决策缺乏民众参与 | 第47-48页 |
4.1.5 行为不当激化官民矛盾 | 第48-49页 |
4.2 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导致的后果 | 第49-51页 |
4.2.1 侵犯了地方政府公的信力 | 第49页 |
4.2.2 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第49-50页 |
4.2.3 损害了群众的正当利益 | 第50页 |
4.2.4 破坏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 第50-51页 |
4.2.5 降低政治制度的权威 | 第51页 |
4.3 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51-56页 |
4.3.1 价值层面 | 第51-52页 |
4.3.2 制度层面 | 第52-55页 |
4.3.3 具体操作层面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国外地方政府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借鉴 | 第58-64页 |
5.1 英国政府形成系统的环境治理法律体系 | 第58-59页 |
5.2 美国政府重视民众环境权力,加大环境财政投入 | 第59-60页 |
5.3 德国政府运用市场化机制,调动人们防治污染的积极性 | 第60-61页 |
5.4 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 | 第61-62页 |
5.4.1 可持续发展应作为环境治理的核心 | 第61页 |
5.4.2 制定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第61-62页 |
5.4.3 完善且明确的行政管理体制 | 第62页 |
5.4.4 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来防治环境污染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优化路径选择 | 第64-72页 |
6.1 价值层面 | 第64-65页 |
6.1.1 正视社会冲突 | 第64页 |
6.1.2 树立“人民公仆”的服务意识 | 第64-65页 |
6.1.3 注重社会法治理念的培育 | 第65页 |
6.2 制度层面 | 第65-68页 |
6.2.1 强化危机事件预警机制 | 第65-66页 |
6.2.2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66页 |
6.2.3 落实环境决策中的民众参与 | 第66-67页 |
6.2.4 完善绩效考核方式,考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67页 |
6.2.5 加强环保公益组织的管理 | 第67页 |
6.2.6 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67-68页 |
6.3 具体操作层面 | 第68-70页 |
6.3.1 提升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慎用暴力 | 第68-69页 |
6.3.2 积极沟通、重视民众意见 | 第69页 |
6.3.3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管理 | 第69页 |
6.3.4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 第69-70页 |
6.3.5 事后履行承诺,总结经验 | 第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