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2.1 自然资源及其种类 | 第19-20页 |
2.2 自然资源确认与计量 | 第20-24页 |
2.3 自然资源的信息披露 | 第24-25页 |
2.3.1 资源信息披露内容 | 第24页 |
2.3.2 资源信息披露方式 | 第24-25页 |
2.4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研究 | 第25-30页 |
2.4.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2.4.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2.5 文献述评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31-41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1-35页 |
3.1.1 自然资源核算边界 | 第31-33页 |
3.1.2 自然资源资产 | 第33-34页 |
3.1.3 自然资源负债 | 第34-35页 |
3.1.4 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 | 第35页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5-41页 |
3.2.1 自然资源的计量属性 | 第35-36页 |
3.2.2 自然资源实物量与价值量估值 | 第36-39页 |
3.2.3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基础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 | 第41-53页 |
4.1 自然资源资产报表框架 | 第41-46页 |
4.1.1 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披露表 | 第41-44页 |
4.1.2 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 | 第44-45页 |
4.1.3 自然资源资产质量表 | 第45页 |
4.1.4 自然资源资产实物/价值计量表 | 第45-46页 |
4.2 自然资源负债报表框架 | 第46-47页 |
4.3 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框架 | 第47-48页 |
4.4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 | 第48-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自然资源资产系列报表编制应用——以江苏省为例 | 第53-73页 |
5.1 江苏省自然资源资产编制报表条件 | 第53-56页 |
5.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 第53-54页 |
5.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54-55页 |
5.1.3 政策制度及其支撑 | 第55页 |
5.1.4 资源资产统计障碍 | 第55-56页 |
5.2 江苏省自然资源资产现状统计 | 第56-63页 |
5.2.1 土地资源资产 | 第57-58页 |
5.2.2 森林资源资产 | 第58-59页 |
5.2.3 矿产资源资产 | 第59页 |
5.2.4 能源资源资产 | 第59-61页 |
5.2.5 海洋资源资产 | 第61-62页 |
5.2.6 水资源资产 | 第62-63页 |
5.3 江苏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表 | 第63-66页 |
5.4 江苏省矿产资源资产系列报表框架 | 第66-70页 |
5.4.1 江苏省矿产资源资产实物量表 | 第66-68页 |
5.4.2 江苏省矿产资源资产价值量表 | 第68-69页 |
5.4.3 江苏省矿产资源资产信息披露表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3-77页 |
6.1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73-75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6.1.2 政策建议 | 第74-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