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13页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在先使用”的分析与界定 | 第15-22页 |
第一节 案例介绍及其引发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一、案例介绍 | 第15页 |
二、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商标“在先使用”的内涵分析 | 第16-20页 |
一、使用的客体须符合注册商标的基本要求 | 第16-17页 |
二、在先商标的使用时间应在商标注册日之前 | 第17页 |
三、商业性使用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四、在先商标应在我国法域内使用 | 第18-19页 |
五、“被动使用”不能与“主动使用”等同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案例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一定影响”的概念界定与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案例介绍及其引发的问题 | 第22-23页 |
一、案例介绍 | 第22-23页 |
二、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23页 |
第二节“一定影响”的内涵与认定标准分析 | 第23-25页 |
一、相关公众知晓情况的认定分析 | 第23-24页 |
二、在先商标“一定影响”的形成时间需早于商标注册日 | 第24页 |
三、在先商标“一定影响”的范围应合理界定 | 第24-25页 |
四、“一定影响”与“在先使用”的关系分析 | 第25页 |
第三节 《商标法》五十九条与三十二条中“一定影响”的比较 | 第25-27页 |
第四节 案例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不正当手段”的认定标准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一节 案例介绍及其引发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一、案例介绍 | 第28-29页 |
二、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29页 |
第二节“不正当手段”的认定分析 | 第29-31页 |
一、“不正当手段”与“主观恶意”的内涵分析 | 第29-30页 |
二、善意抢注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 第30-31页 |
三、“不正当手段”与“一定影响”的关系分析 | 第31页 |
第三节 案例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对商标抢注问题的规制界限分析 | 第33-37页 |
第一节 案例介绍及其引发的问题 | 第33-34页 |
一、案例介绍 | 第33页 |
二、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对具有阻却权利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界限分析 | 第34-35页 |
一、具有阻却权利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范围需予以明确 | 第34页 |
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认定标准分析 | 第34-35页 |
三、商品或服务类别的相同或类似的认定标准分析 | 第35页 |
第三节 案例小结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