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论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8页
导言第11-21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1-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9页
        (一)境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9页
    五、论文结构第19-20页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20-21页
第一章 转换的概念、分类、形成过程及适用领域第21-27页
    一、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的概念第21页
    二、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的价值在于维持当事人之意思第21-22页
    三、转换的分类第22-23页
        (一)法定的转换与解释上的转换第22-23页
        (二)约定的转换第23页
    四、转换的历史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形成的主要适用领域第23-27页
        (一)转换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第23-24页
        (二)转换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主要适用领域第24-27页
第二章 转换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第27-43页
    一、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之构成要件第27-40页
        (一)转换之前提——无效的法律行为的存在第27-32页
        (二)无效法律行为须符合替代行为的构成要件第32-37页
        (三)转换须符合推测的(或假设的)当事人之意思第37-39页
        (四)通过规范宗旨对转换进行限制第39-40页
        (五)小结第40页
    二、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之法律效果第40-43页
        (一)法官依职权进行转换且具有溯及效力第40页
        (二)如何解决由转换导致的给付不对等问题第40-43页
第三章 转换与部分无效以及解释的界定第43-51页
    一、法律行为之部分无效与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第43-44页
        (一)二者之区别第43页
        (二)对部分无效之法律行为可否转换第43-44页
    二、转换与解释的区别以及转化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运用第44-51页
        (一)转换乃是区别于解释的独立制度第44-47页
        (二)以解释之名行转换之实第47-51页
第四章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后记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标抢注问题案例研究--以《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为中心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我国探望权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