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3页 |
1 缩写符号表 | 第12页 |
2 组合符号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海工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硫/铁铝酸盐水泥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硫/铁铝酸盐水泥性能优化 | 第23-46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23-25页 |
2.1.1 水泥 | 第23-24页 |
2.1.2 粉煤灰 | 第24页 |
2.1.3 偏高岭土 | 第24-25页 |
2.1.4 硅粉 | 第25页 |
2.1.5 减水剂及其他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1 宏观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2.2.2 微观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3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 H_3BO_3缓凝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1 H_3BO_3缓凝剂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2 H_3BO_3缓凝剂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第30页 |
2.5 Na_2B_4O_7·10H_2O缓凝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 第30-33页 |
2.5.1 Na_2B_4O_7·10H_2O缓凝剂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第30-32页 |
2.5.2 Na_2B_4O_7·10H_2O缓凝剂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第32页 |
2.5.3 两种缓凝剂对水泥胶砂强度影响对比 | 第32-33页 |
2.6 复合外加剂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2.7 水泥水化热分析 | 第34-36页 |
2.8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6-38页 |
2.9 微观扫描图像分析 | 第38-43页 |
2.9.1 R·SAC胶砂SEM图像分析 | 第38-41页 |
2.9.2 FAC胶砂SEM图像分析 | 第41-43页 |
2.10 综合热分析 | 第43-44页 |
2.11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海水体系硫/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46-69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1 人工海水的配制 | 第47-48页 |
3.2.2 混凝土骨料 | 第48页 |
3.3 硫/铁铝酸盐水泥海工混凝土的制备 | 第48-52页 |
3.3.1 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2 硫/铁铝酸盐水泥C40、C50和C60海工混凝土的制备 | 第50-52页 |
3.4 海水养护硫/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52-54页 |
3.4.1 海水养护对含掺合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海水养护对不同强度标号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4页 |
3.5 海水拌和硫/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54-59页 |
3.5.1 海水拌和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2 海水拌和对含掺合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3.5.3 海水拌和对不同标号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3.5.4 海水拌和对三种水泥混凝土强度影响对比 | 第58-59页 |
3.6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9-62页 |
3.7 微观扫描图像分析 | 第62-65页 |
3.8 综合热分析 | 第65-6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海水体系硫/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长期性能 | 第69-78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抗氯离子渗透性 | 第70-74页 |
4.2.1 抗氯离子渗透性测试方法 | 第70-71页 |
4.2.2 不同强度标号硫/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 | 第71-73页 |
4.2.3 海水拌和条件下三种水泥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 | 第73-74页 |
4.3 体积稳定性 | 第74-76页 |
4.3.1 混凝土收缩变形测试方法 | 第75页 |
4.3.2 海水拌和条件下三种水泥混凝土体积稳定性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5.1 结论 | 第78-80页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