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21-36页 |
1.1 蓝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1.1 蓝莓的营养保健功能 | 第22页 |
1.1.2 国外蓝莓栽培历史及现状 | 第22-23页 |
1.1.3 蓝莓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1.2 蓝莓施肥研究概况 | 第24-27页 |
1.2.1 施肥类型 | 第24-25页 |
1.2.2 施肥量 | 第25-26页 |
1.2.3 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 | 第26页 |
1.2.4 中国蓝莓施肥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3 果树逆境生理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3.1 逆境胁迫对果树生理的影响 | 第27-28页 |
1.3.2 果树对逆境胁迫的适应机制 | 第28-29页 |
1.3.3 缓解逆境胁迫的外源物质 | 第29页 |
1.4 果树盐胁迫研究概述 | 第29-33页 |
1.4.1 土壤盐渍化类型及形成原因 | 第30页 |
1.4.2 盐胁迫对果树的危害 | 第30-31页 |
1.4.3 蓝莓盐胁迫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4.4 铵盐毒害对植物的影响 | 第32-33页 |
1.5 本论文立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1.5.1 本论文立题依据 | 第33-34页 |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2 高铵胁迫对蓝莓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6-54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2.2.2 试验地点和试验基质营养状况 | 第37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2.2.4 试验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37-39页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2.3.1 植株失绿及死苗情况调查 | 第39-40页 |
2.3.2 不同铵盐处理对蓝莓幼苗株高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3 高铵胁迫对蓝莓幼苗株高的影响 | 第41-43页 |
2.3.4 不同铵盐处理对蓝莓幼苗分支数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5 高铵胁迫对蓝莓幼苗分支数的影响 | 第45页 |
2.3.6 不同铵盐处理对蓝莓幼苗叶片N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7 高铵胁迫对蓝莓苗叶片N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8 不同铵盐处理对蓝莓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9 高铵胁迫对蓝莓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2.4 讨论 | 第51-53页 |
2.4.1 不同阴离子铵盐对蓝莓幼苗生长影响的差异 | 第51-52页 |
2.4.2 蓝莓幼苗最适施氮量及胁迫施氮量的确定 | 第52页 |
2.4.3 高铵胁迫对蓝莓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2页 |
2.4.4 高铵胁迫对叶片营养监测的影响 | 第52-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高铵胁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54-68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3.2.3 试验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55-56页 |
3.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3.3.1 高铵胁迫下土壤pH值的变化 | 第56-58页 |
3.3.2 高铵胁迫下土壤电导率值的变化 | 第58-60页 |
3.3.3 高铵胁迫下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 | 第60-63页 |
3.4 讨论 | 第63-66页 |
3.4.1 高铵胁迫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2 高铵胁迫对土壤电导率值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3 高铵胁迫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蓝莓组培苗对高铵胁迫的生理反应 | 第68-98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4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69页 |
4.2.2 试验培养条件 | 第69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69-70页 |
4.2.4 试验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70-74页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4-91页 |
4.3.1 高铵胁迫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74-77页 |
4.3.2 高铵胁迫对组培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77-83页 |
4.3.3 丙二醛含量对高铵胁迫的反应 | 第83页 |
4.3.4 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对高铵胁迫的反应 | 第83-85页 |
4.3.5 谷氨酰胺还原酶活力对高铵胁迫的反应 | 第85页 |
4.3.6 组培苗抗氧化酶活性对高铵胁迫的反应 | 第85-87页 |
4.3.7 高铵胁迫对组培苗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87-91页 |
4.4 讨论 | 第91-97页 |
4.4.1 高铵胁迫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91-93页 |
4.4.2 高铵胁迫与组培苗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 第93-94页 |
4.4.3 组培苗膜脂氧化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对高铵胁迫的响应 | 第94-95页 |
4.4.4 组培苗抗氧化酶活性对高铵胁迫的响应 | 第95页 |
4.4.5 组培苗GS活性对高铵胁迫的响应 | 第95-96页 |
4.4.6 组培苗代谢产物的变化对高铵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96-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5 高铵胁迫缓解物质筛选以及胁迫缓解生理探究 | 第98-117页 |
5.1 引言 | 第9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1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98-99页 |
5.2.2 试验培养条件 | 第99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99-100页 |
5.2.4 试验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100-101页 |
5.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3页 |
5.3.1 高铵胁迫缓解物质在组培苗上的筛选 | 第101-104页 |
5.3.2 组培苗对CaCl_2缓解高铵胁迫的生理反应 | 第104-112页 |
5.3.3 CaCl_2对蓝莓幼苗高铵胁迫的缓解 | 第112-113页 |
5.4 讨论 | 第113-116页 |
5.4.1 外源物质的化学性质对高铵胁迫缓解效果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4.2 CaCl_2对高铵胁迫生理反应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5.4.3 CaCl_2对蓝莓幼苗高铵胁迫缓解的效果研究 | 第11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6.1 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创新点 | 第118页 |
6.3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0页 |
附录1 改良的1/2 MS培养液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