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与保存机制
作者简历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9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3-14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25页 |
1.2.1 白云岩成因 | 第14-18页 |
1.2.2 白云岩储层的形成和保存机制 | 第18-25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1 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相分布 | 第27页 |
1.4.2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32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9-30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层序地层格架下白云岩储层分布和表征 | 第32-64页 |
3.1 储层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特征 | 第33-48页 |
3.1.1 沉积微相和相分析 | 第33-37页 |
3.1.2 层序地层格架 | 第37-46页 |
3.1.3 碳同位素地层学 | 第46-48页 |
3.2 储层宏观分布特征 | 第48-51页 |
3.2.1 白云岩的宏观分布 | 第48-50页 |
3.2.2 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分布 | 第50-51页 |
3.3 优质白云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1-59页 |
3.3.1 白云岩岩石结构 | 第51-53页 |
3.3.2 白云石类型 | 第53-59页 |
3.4 优质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 | 第59-64页 |
3.4.1 孔隙类型 | 第59-61页 |
3.4.2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 第61-64页 |
第四章 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 | 第64-89页 |
4.1 矿物稳定化作用 | 第64-73页 |
4.1.1 矿物稳定化过程中的溶蚀作用产物 | 第65页 |
4.1.2 矿物稳定化过程中胶结作用产物 | 第65-67页 |
4.1.3 矿物稳定化作用产物的分布 | 第67-70页 |
4.1.4 矿物稳定化作用机理 | 第70-73页 |
4.1.5 矿物稳定化作用期次 | 第73页 |
4.2 白云岩化作用 | 第73-89页 |
4.2.1 白云岩化作用时间 | 第74-82页 |
4.2.2 白云岩化流体来源 | 第82-85页 |
4.2.3 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改造效应 | 第85-89页 |
第五章 储层的改造和保存机制 | 第89-104页 |
5.1 储层改造作用类型与序列 | 第90-93页 |
5.2 方解石胶结作用 | 第93-102页 |
5.2.1 方解石胶结物对储层的改造作用 | 第93-96页 |
5.2.2 方解石胶结物的岩石学特征 | 第96-97页 |
5.2.3 方解石胶结物的形成期次 | 第97-102页 |
5.2.4 方解石胶结物的宏观分布 | 第102页 |
5.3 含硫固体沥青的充填作用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