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研究 | 第14-15页 |
1.3.2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 | 第15页 |
1.3.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利率确定要素研究 | 第15-16页 |
1.3.4 货币政策对非正规金融传导研究 | 第16-17页 |
1.3.5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涵与测算 | 第19-25页 |
2.1 农村非正规金融内涵界定 | 第19-20页 |
2.2 对A市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测算 | 第20-25页 |
3. 货币政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传导分析 | 第25-30页 |
3.1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途径——以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例 | 第25-26页 |
3.2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途径——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例 | 第26-30页 |
4. 货币政策对A市农村非正规金融影响实证检验 | 第30-40页 |
4.1 计量模型选择 | 第30页 |
4.2 变量因素选取 | 第30-31页 |
4.3 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31-32页 |
4.4 协整检验 | 第32-35页 |
4.4.1 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 | 第33-34页 |
4.4.2 协整检验 | 第34-35页 |
4.5 脉冲响应 | 第35-40页 |
5. 结论及启示 | 第40-4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0-41页 |
5.2 关于货币政策更好作用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建议 | 第41-44页 |
5.2.1 完善农户建档评级工作 | 第41-42页 |
5.2.2 推动非正规金融合法化 | 第42页 |
5.2.3 建立完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机制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