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8-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8-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8页 |
1.1 磷的转运和稳态 | 第22-32页 |
1.1.1 磷的吸收 | 第22-26页 |
1.1.2 磷的长距离运输 | 第26-29页 |
1.1.3 磷的储存 | 第29-32页 |
1.2 磷稳态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32-33页 |
1.3 磷酸转运体及磷稳态与砷吸收的关系 | 第33-36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6-38页 |
第二章 VPT3参与了拟南芥液泡对磷的积累 | 第38-59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4页 |
2.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38页 |
2.1.2 vpt多基因缺失突变体的制备 | 第38-41页 |
2.1.3 载体的构建和拟南芥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 第41页 |
2.1.4 荧光定量PCR | 第41-42页 |
2.1.5 植物组织磷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2.1.6 植物组织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2.1.7 膜片钳检测液泡磷电流 | 第43-44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44-57页 |
2.2.1 vpt单基因突变体的鉴定与获得 | 第44-46页 |
2.2.2 vpt多基因突变体获得 | 第46-49页 |
2.2.3 VPTI和VPT3对拟南芥液泡磷的积累起到关键作用 | 第49-54页 |
2.2.4 VPT1和VPT3的缺失造成细胞磷稳态的严重失衡 | 第54-57页 |
2.3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三章 VPT1和VPT3调节拟南芥中磷的长距离运输 | 第59-81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3.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59页 |
3.1.2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59页 |
3.1.3 体外花粉萌发实验 | 第59页 |
3.1.4 Hochest33342细胞核染色 | 第59-60页 |
3.1.5 苯胺蓝染色及体内花粉管观察 | 第60页 |
3.1.6 木质液采集 | 第60页 |
3.1.7 钙离子荧光染色 | 第60-61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61-78页 |
3.2.1 vpt1/vpt3双突变体出现败育的表现型 | 第61-65页 |
3.2.2 磷毒害造成了vpt1/vpt3双突变体的败育 | 第65-69页 |
3.2.3 vpt1/vpt3柱头内的高磷毒害是引起败育的原因 | 第69-72页 |
3.2.4 vpt1/vpt3中磷长距离运输的失衡造成磷在花器官中的过量积累 | 第72-75页 |
3.2.5 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减少可能是花粉管伸长受高磷抑制的原因 | 第75-78页 |
3.3 讨论 | 第78-81页 |
第四章 VPT1参与调节拟南芥对砷毒害的耐受性 | 第81-100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4.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81页 |
4.1.2 GUS组织染色 | 第81-82页 |
4.1.3 酵母转化载体的构建和酵母表型筛选 | 第82页 |
4.1.4 植物组织样品的硝解与砷含量的测定 | 第82-83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83-97页 |
4.2.1 vpt突变体表现出对As(V)的耐受性 | 第83-85页 |
4.2.2 VPT1的突变体不影响植物对三价砷的耐受性 | 第85-86页 |
4.2.3 VPT1的过表达会加剧拟南芥对As(V)的敏感性 | 第86-90页 |
4.2.4 VPT1影响砷在拟南芥中的积累 | 第90页 |
4.2.5 VPT1没有转运As(V)的活性 | 第90-92页 |
4.2.6 vpt1突变体对As(V)的耐受性依赖于磷的浓度 | 第92-95页 |
4.2.7 VPT1的表达受到As(V)的调控 | 第95-97页 |
4.3 讨论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0-104页 |
5.1 结论 | 第100-101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101-102页 |
5.3 展望 | 第102-104页 |
实验方法附录 | 第104-138页 |
附录一 TPS法提取拟南芥DNA | 第104-105页 |
附录二 拟南芥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105-107页 |
附录三 大肠杆菌热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07-108页 |
附录四 大肠杆菌质粒的转化与提取 | 第108-110页 |
附录五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10-111页 |
附录六 农杆菌质粒转化与鉴定 | 第111-112页 |
附录七 农杆菌沾花法侵染拟南芥和阳性苗的筛选 | 第112-113页 |
附录八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 | 第113-115页 |
附录九 酵母质粒提取 | 第115-116页 |
附录十 拟南芥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116-117页 |
附表一 MS培养基配方 | 第117-118页 |
附表二 拟南芥水培液配方 | 第118-119页 |
附表三 CY162酵母缺陷培养基配方(Uracil缺陷培养基) | 第119-120页 |
附表四 GUS染液配方 | 第120-121页 |
附表五 花粉体外培养基配方 | 第121-122页 |
附表六 苯胺蓝染液配方 | 第122-123页 |
附表七 VPT2 guideRNA预测位点 | 第123-130页 |
附表八 VPT3 guideRNA预测位点 | 第130-136页 |
附表九 引物列表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1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