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汞的性质与危害 | 第11-15页 |
1.1.1 汞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1.1.2 汞的来源与排放 | 第12-14页 |
1.1.3 汞排放的危害 | 第14-15页 |
1.2 转化与形态分布 | 第15-19页 |
1.2.1 煤中汞转化过程 | 第15-17页 |
1.2.2 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3 排放控制技术 | 第19-21页 |
1.3.1 燃烧前脱汞 | 第19页 |
1.3.2 燃烧中脱汞 | 第19-20页 |
1.3.3 燃烧后脱汞 | 第20-21页 |
1.4 全球汞污染排放情况 | 第21-23页 |
1.4.1 国外汞污染分析 | 第22页 |
1.4.2 国内汞污染分析 | 第22-23页 |
1.5 中国燃煤汞排放情况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2.1 采样点设置与煤样采集 | 第26-27页 |
2.2.2 烟气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2.2.3 固体样品分析 | 第28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三章 2015年江苏省燃煤电厂汞排放状况 | 第31-39页 |
3.1 汞排放量 | 第31-32页 |
3.2 不同机组的汞排放 | 第32页 |
3.3 不同区域的汞排放 | 第32-36页 |
3.4 设区市的汞排放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煤与烟气中汞排放特征 | 第39-53页 |
4.1 煤中汞含量分析 | 第39-40页 |
4.2 烟气中汞含量分析 | 第40-47页 |
4.2.1 不同燃烧方式 | 第40-41页 |
4.2.2 相同燃烧方式 | 第41-44页 |
4.2.3 相同处理设施 | 第44-47页 |
4.2.4 与国内外比较 | 第47页 |
4.3 烟气中汞形态分析 | 第47-53页 |
4.3.1 不同燃烧方式 | 第47-49页 |
4.3.2 相同燃烧方式 | 第49-51页 |
4.3.3 相同煤源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燃烧产物中汞的分布 | 第53-70页 |
5.1 燃烧产物中汞的分布 | 第53-60页 |
5.2 固态产物性质 | 第60-70页 |
5.2.1 飞灰 | 第61-63页 |
5.2.2 炉渣 | 第63-65页 |
5.2.3 脱硫石膏 | 第65-67页 |
5.2.4 脱硫废水污泥 | 第67-70页 |
第六章 处理设施对汞排放影响 | 第70-80页 |
6.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设施 | 第70页 |
6.2 静电除尘器 | 第70-73页 |
6.3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设施 | 第73-77页 |
6.4 机组容量 | 第77-78页 |
6.5 处理设施协同作用分析 | 第78-80页 |
第七章 江苏省燃煤电厂汞排放预测 | 第80-93页 |
7.1 分阶段采用CFG+ESP方式 | 第80-84页 |
7.2 分阶段采用PC+SCR+ESP+WFGD方式 | 第84-88页 |
7.3 分阶段采用PC+ESP+WFGD方式 | 第88-93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特色与建议 | 第93-9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3页 |
8.2 特色与创新 | 第93-94页 |
8.3 建议 | 第9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4页 |
附图:监测现场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