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土壤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1.1.1 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1.1.2 重金属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 第15-16页 |
1.2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况 | 第16-21页 |
1.2.1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 第16-17页 |
1.2.2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 第17-18页 |
1.2.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 | 第18-19页 |
1.2.4 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 | 第19-20页 |
1.2.5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 | 第20-21页 |
1.3 MFC技术研究概况 | 第21-31页 |
1.3.1 MFC的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1.3.2 影响MFC产电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23-31页 |
1.4 MFC去除典型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31-37页 |
1.4.1 MFC去除易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第31页 |
1.4.2 MFC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4.3 MFC去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5.3 课题来源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50页 |
2.1 土壤MFC的构建与启动 | 第40-42页 |
2.1.1 土壤MFC的构建 | 第40-42页 |
2.1.2 土壤MFC的启动 | 第42页 |
2.2 难降解有机物 | 第42-43页 |
2.2.1 六氯苯 | 第42-43页 |
2.2.2 阿特拉津 | 第43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3-48页 |
2.3.1 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制备 | 第43-44页 |
2.3.2 电化学性能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2.3.3 难降解有机物的测定 | 第45-46页 |
2.3.4 重金属的测定 | 第46-48页 |
2.4 微生物学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土壤MFC产电性能分析 | 第50-64页 |
3.1 实验设置 | 第50-51页 |
3.2 缓冲液浓度对土壤MFC产电的影响 | 第51-53页 |
3.2.1 缓冲液浓度对土壤MFC电压输出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2 缓冲液浓度对土壤MFC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 外接电阻对土壤MFC产电的影响 | 第53-56页 |
3.3.1 外接电阻对土壤MFC输出电压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2 外接电阻对土壤MFC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3 阴、阳极极化曲线图 | 第55-56页 |
3.4 电极间距对土壤MFC产电的影响 | 第56-59页 |
3.4.1 电极间距对土壤MFC电压输出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2 电极间距对土壤MFC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3 阴、阳极极化曲线图 | 第58-59页 |
3.5 难降解有机物负荷对土壤MFC产电的影响 | 第59-62页 |
3.5.1 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对土壤MFC电压输出的影响 | 第59-60页 |
3.5.2 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对土壤MFC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60-61页 |
3.5.3 阴、阳极极化曲线图 | 第61-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难降解有机物在土壤MFC中的去除特性 | 第64-86页 |
4.1 实验设置 | 第64-65页 |
4.2 HCB在土壤MFC中的降解特性 | 第65-68页 |
4.3 表面活性剂SDS对HCB去除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外接电阻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特性的影响 | 第69-73页 |
4.4.1 HCB的去除 | 第69-71页 |
4.4.2 阿特拉津的去除 | 第71-73页 |
4.5 污染物负荷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73-76页 |
4.5.1 HCB的去除 | 第73-75页 |
4.5.2 阿特拉津的去除 | 第75-76页 |
4.6 电极间距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76-80页 |
4.6.1 HCB的去除 | 第76-78页 |
4.6.2 阿特拉津的去除 | 第78-80页 |
4.7 缓冲液浓度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80-82页 |
4.8 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MFC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特性分析 | 第82-8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难降解有机物在土壤MFC中的去除机理分析 | 第86-110页 |
5.1 实验设置 | 第86-87页 |
5.2 难降解有机物在土壤MFC不同土壤层中的去除 | 第87-101页 |
5.2.1 HCB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去除 | 第87-91页 |
5.2.2 阿特拉津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去除 | 第91-98页 |
5.2.3 复合污染条件下HCB和阿特拉津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去除 | 第98-101页 |
5.3 土壤MFC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101-105页 |
5.4 土壤MFC产电与难降解有机物去除之间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第六章 土壤MFC去除重金属铜的研究 | 第110-136页 |
6.1 实验设置 | 第110-111页 |
6.2 重金属在单室无膜土壤MFC中的迁移特性 | 第111-116页 |
6.2.1 土壤MFC的产电特性 | 第111页 |
6.2.2 土壤MFC中pH的变化 | 第111-112页 |
6.2.3 水溶态重金属在土壤MFC中的分布 | 第112-116页 |
6.3 三室土壤MFC对重金属的去除 | 第116-129页 |
6.3.1 外接电阻对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 第116-123页 |
6.3.2 电极间距对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 第123-129页 |
6.4 土壤MFC去除重金属机理分析 | 第129-134页 |
6.4.1 重金属在土壤MFC电场作用下的迁移 | 第129-131页 |
6.4.2 阴极还原作用对重金属的去除 | 第131-13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36-140页 |
7.1 结论 | 第136-137页 |
7.2 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7.3 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