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多系统数据融合定位技术 | 第10-11页 |
1.2.2 卫星钟硬件延迟偏差 | 第11-12页 |
1.2.3 卫星信号多路径效应 | 第12-13页 |
1.2.4 多系统组合权阵构造方案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四系统组合单点定位基本原理 | 第15-29页 |
2.1 四大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第15-16页 |
2.1.1 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 第15页 |
2.1.2 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 | 第15-16页 |
2.1.3 欧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 第16页 |
2.1.4 中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 | 第16页 |
2.2 组合单点定位观测方程 | 第16-19页 |
2.2.1 时空转换关系 | 第16-18页 |
2.2.2 单点定位观测方程 | 第18页 |
2.2.3 四系统组合伪距误差方程 | 第18-19页 |
2.3 主要误差改正方法 | 第19-26页 |
2.3.1 与卫星相关的误差 | 第20-21页 |
2.3.2 与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 | 第21-25页 |
2.3.3 与接收机相关的误差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四系统组合单点定位DCB改正和伪距多径改正 | 第29-47页 |
3.1 基于DCB改正的四系统组合单点定位 | 第29-32页 |
3.1.1 码间偏差原理 | 第29页 |
3.1.2 码间偏差对钟差的影响 | 第29页 |
3.1.3 基于DCB改正的四系统组合定位模型 | 第29-32页 |
3.2 基于高度角的多路径效应改正方法 | 第32-40页 |
3.2.1 多路径产生原因 | 第32-33页 |
3.2.2 多路径效应的影响程度 | 第33-34页 |
3.2.3 常用的多路径效应估计模型 | 第34-39页 |
3.2.4 基于高度角加权的多路径误差提取方法 | 第39-40页 |
3.3 数据处理与结论分析 | 第40-45页 |
3.3.1 四系统组合单点定位TGD与DCB改正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3.3.2 四系统组合单点定位多路径误差改正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四系统组合导航系统随机模型 | 第47-59页 |
4.1 随机模型分类 | 第47-51页 |
4.1.1 先验模型 | 第47-50页 |
4.1.2 验后估计模型 | 第50-51页 |
4.2 抗差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方法 | 第51-53页 |
4.2.1 标准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 | 第51-52页 |
4.2.2 抗差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 | 第52-53页 |
4.3 随机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3.1 四系统组合先验模型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4.3.2 四系统组合验后模型实验分析 | 第55-57页 |
4.3.3 四系统组合抗差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实验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四系统组合伪距单点定位优化测试 | 第59-67页 |
5.1 四系统组合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5.2 四系统组合定位能力测试 | 第60-65页 |
5.2.1 四系统组合定位系统优化效果测试 | 第60-61页 |
5.2.2 不同组合方式定位能力研究 | 第61-63页 |
5.2.3 不同环境下四系统组合能力分析 | 第63-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