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1.1 牦牛及养殖现状 | 第12-14页 |
1.1.1 牦牛的特征、分布及分类 | 第12-13页 |
1.1.2 牦牛养殖问题 | 第13页 |
1.1.3 牦牛舍饲、半舍饲饲养管理 | 第13-14页 |
1.2 黄曲霉毒素 | 第14-24页 |
1.2.2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1.2.3 黄曲霉毒素产生菌生长繁殖条件 | 第16-17页 |
1.2.4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 | 第17-19页 |
1.2.5 黄曲霉毒素代谢途径 | 第19-20页 |
1.2.6 黄曲霉毒素急性作用 | 第20-21页 |
1.2.7 黄曲霉毒素慢性作用 | 第21-22页 |
1.2.8 黄曲霉毒素致癌作用 | 第22页 |
1.2.9 黄曲霉毒素污染现状 | 第22-24页 |
1.3 黄曲霉毒素M1 | 第24-27页 |
1.3.1 AFM1吸收、分布及代谢 | 第24页 |
1.3.2 牛奶中AFM1生成及转化规律 | 第24-26页 |
1.3.3 牛奶中AFM1摄入量估测及限量 | 第26-27页 |
1.4 AFs素检测技术 | 第27-29页 |
1.4.1 定性检测方法 | 第27页 |
1.4.2 半定量检测法 | 第27-28页 |
1.4.3 定量检测法 | 第28-29页 |
1.5 霉菌毒素脱毒方法 | 第29-33页 |
1.5.1 物理脱毒法 | 第29-30页 |
1.5.2 化学脱毒法 | 第30页 |
1.5.3 生物脱毒法 | 第30页 |
1.5.4 真菌降解AFs | 第30页 |
1.5.5 细菌降解AFs | 第30-31页 |
1.5.6 吸附剂脱毒法 | 第31页 |
1.5.7 无机类霉菌毒素吸附剂 | 第31-32页 |
1.5.8 有机类霉菌毒素吸附剂 | 第32-33页 |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B1对牦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及3种吸附剂处理效果 | 第33-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33页 |
2.1.2 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33-34页 |
2.1.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34页 |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4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2.2.1 AFB1对瘤胃发酵性能影响 | 第35-38页 |
2.2.2 吸附剂对瘤胃发酵性能影响 | 第38-40页 |
2.3 讨论 | 第40-41页 |
2.3.1 黄曲霉毒素B1对pH和氨氮浓度影响 | 第40页 |
2.3.2 黄曲霉毒素B1对挥发性脂肪酸和纤维素酶活性影响 | 第40-41页 |
2.3.3 黄曲霉毒素B1对微生物蛋白和乳酸浓度影响 | 第41页 |
2.3.4 吸附剂的处理效果 | 第41页 |
2.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黄曲霉毒素B1对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3种吸附剂处理效应 | 第43-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43页 |
3.1.2 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43-44页 |
3.1.3 血样采集及血清制备 | 第44页 |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4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3.2.1 黄曲霉毒素B1对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第44-46页 |
3.2.2 吸附剂处理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6-47页 |
3.2.3 吸附剂处理后瘤胃液AFB1浓度及血清AFM1浓度 | 第47-48页 |
3.3 讨论 | 第48-50页 |
3.3.1 黄曲霉毒素B1对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第48-49页 |
3.3.2 三种吸附剂处理效果 | 第49页 |
3.3.3 血清AFM1测定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1页 |
创新点 | 第51页 |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