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钢框架的设计方法与设计 | 第14-21页 |
2.1 现行规范中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4-16页 |
2.1.1 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 | 第14-15页 |
2.1.2 结构位移变形限制条件 | 第15-16页 |
2.2 模型设计 | 第16-20页 |
2.2.0 模型信息 | 第16-18页 |
2.2.1 截面选型 | 第18-19页 |
2.2.2 荷载组合 | 第19页 |
2.2.3 验算结果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空间钢框架最不利射入角有限元分析 | 第21-94页 |
3.1 最不利射入角研究相关定义 | 第21-22页 |
3.1.1 射入角度的定义 | 第21页 |
3.1.2 最不利射入角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3.2 有限元分析要点 | 第22-25页 |
3.2.1 结构非线性 | 第22页 |
3.2.2 塑性铰的设置 | 第22-23页 |
3.2.3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 第23-24页 |
3.2.4 本章分析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3.3 框架跨数因素抗震分析 | 第25-63页 |
3.3.1 A类钢框架(3×4×5)抗震能力分析 | 第25-34页 |
3.3.2 B类钢框架(3×5×5)抗震能力分析 | 第34-43页 |
3.3.3 C类钢框架(3×6×5)抗震能力分析 | 第43-51页 |
3.3.4 D类钢框架(3×7×5)抗震能力分析 | 第51-59页 |
3.3.5 A、B、C及D类框架横向分析 | 第59-63页 |
3.4 框架层数因素抗震分析 | 第63-88页 |
3.4.1 E类钢框架(3×4×8)抗震能力分析 | 第63-72页 |
3.4.2 F类钢框架(3×12×5)抗震能力分析 | 第72-84页 |
3.4.3 A、E、F层数变化横向分析 | 第84-88页 |
3.5 时程波数量因素对比 | 第88-92页 |
3.5.1 地震波选择 | 第88页 |
3.5.2 多时程波抗震分析 | 第88-9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四章 空间钢框架最不利射入角理论分析 | 第94-112页 |
4.1 最不利射入角理论分析研究方法 | 第94页 |
4.2 理论计算方法 | 第94-97页 |
4.2.1 矢量法 | 第96-97页 |
4.2.2 应力莫尔圆 | 第97页 |
4.3 最不利射入角分析 | 第97-104页 |
4.3.1 基底剪力对比分析 | 第97-101页 |
4.3.2 层间位移对比分析 | 第101-102页 |
4.3.3 顶点位移对比分析 | 第102-104页 |
4.4 SRSS法则与 30%法则误差分析 | 第104-107页 |
4.4.1 规范对双向地震作用的规定 | 第104-105页 |
4.4.2 误差分析 | 第105-107页 |
4.5 变步长最不利射入角定位法 | 第107-110页 |
4.5.1 搜索步长分析 | 第107-110页 |
4.5.2 最不利射入角度定位 | 第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5.2 展望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