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装配式T形屈曲约束支撑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屈曲约束支撑简介第12-13页
    1.3 屈曲约束支撑的理论研究进展第13-14页
    1.4 屈曲约束支撑的试验研究进展第14-20页
        1.4.1 约束部件装配化第14-15页
        1.4.2 大吨位BRB的轻量化第15-18页
        1.4.3 震后损伤可观测第18-20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4页
第2章 装配式双T形屈曲约束支撑的试验研究第24-40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试件设计第25-29页
        2.2.1 核心部件第25-26页
        2.2.2 约束部件与试件组装第26-28页
        2.2.3 材性试验第28-29页
        2.2.4 试件组装第29页
    2.3 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第29-30页
    2.4 试验结果第30-34页
        2.4.1 滞回曲线第30-31页
        2.4.2 失效模式第31-34页
    2.5 试验结果分析第34-36页
        2.5.1 滞回曲线的捏缩现象第34-35页
        2.5.2 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第35-36页
    2.6 数值分析第36-39页
        2.6.1 数值模型介绍第36-37页
        2.6.2 滞回曲线及失效分析第37-38页
        2.6.3 接触力分析第38-39页
    2.7 本章小结第39页
    参考文献第39-40页
第3章 装配式H形屈曲约束支撑的试验研究第40-56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试验设计第40-44页
        3.2.1 核心部件第40-41页
        3.2.2 约束部件第41-43页
        3.2.3 试件组装第43-44页
    3.3 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第44-45页
    3.4 试验结果第45-49页
        3.4.1 滞回曲线与失效模式第45-49页
    3.5 试验结果分析第49-51页
        3.5.1 滞回曲线的捏缩现象第49-50页
        3.5.2 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第50-51页
    3.6 数值分析第51-54页
        3.6.1 数值模型介绍第51页
        3.6.2 滞回曲线及失效分析第51-53页
        3.6.3 等效粘滞阻尼比第53页
        3.6.4 接触力分析第53-54页
    3.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第4章 关键参数对T形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第56-66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有限元模型介绍及加载制度选取第56-58页
    4.3 腹板高厚比对T形钢屈曲约束支撑性能的影响第58-62页
        4.3.1 有限元模型设计第58-59页
        4.3.2 计算结果分析第59-62页
    4.4 翼缘约束宽度比对T形钢屈曲约束支撑性能的影响第62-64页
        4.4.1 有限元模型设计第62页
        4.4.2 计算结果分析第62-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6页
第5章T形屈曲约束支撑临界宽厚比的理论研究第66-78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部分约束支撑T形核心板的弹性屈曲荷载第66-69页
        5.2.1 简化模型第66-67页
        5.2.2 小挠度法计算板的弹性屈曲荷载第67-68页
        5.2.3 大挠度法计算板的弹性屈曲荷载第68-69页
    5.3 约束段临界宽厚比的确定第69-70页
    5.4 部分约束支撑核心板的弹塑性屈曲荷载第70-73页
        5.4.1 单向均匀受压板的弹塑性屈曲问题第70-71页
        5.4.2 Stowell弹塑性屈曲理论第71-72页
        5.4.3 Bleich弹塑性屈曲理论第72-73页
    5.5 无约束段临界宽厚比的确定第73-75页
        5.5.1 材料的本构关系第73-74页
        5.5.2 弹塑性屈曲临界宽厚比的计算第74-75页
    5.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全文总结第78-79页
    6.2 研究展望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然作为空间的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最不利射入角的钢框架结构抗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