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3.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1.3.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1.4 研究假设 | 第9-1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2.1 应对方式的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 2.1.1 应对及应对方式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 2.1.2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0-11页 |
| 2.1.3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 2.1.4 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12-13页 |
| 2.1.5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 | 第13页 |
| 2.2 OB训练的研究概述 | 第13-17页 |
| 2.2.1 OB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 第13-14页 |
| 2.2.2 OB训练的核心概念 | 第14-15页 |
| 2.2.3 OB训练的核心技术 | 第15页 |
| 2.2.4 OB训练的操作流程 | 第15-16页 |
| 2.2.5 OB训练的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 2.3 应对方式与OB训练的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 3 研究一:中职生应对方式的现状调查 | 第19-27页 |
| 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3.2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 3.2.1 应付方式问卷 | 第19页 |
| 3.2.2 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 | 第19页 |
| 3.3 研究被试 | 第19-20页 |
| 3.4 研究程序 | 第20页 |
| 3.5 统计工具 | 第20页 |
| 3.6 研究结果 | 第20-27页 |
| 3.6.1 中职生应对方式现状的总体特点 | 第20-22页 |
| 3.6.2 应付方式问卷的研究结果 | 第22-24页 |
| 3.6.3 中职生应对方式问卷的研究结果 | 第24-27页 |
| 4 研究二:中职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 | 第27-34页 |
| 4.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 4.2 研究被试 | 第27页 |
| 4.3 干预方案设计 | 第27-30页 |
| 4.4 干预程序 | 第30页 |
| 4.5 统计工具 | 第30页 |
| 4.6 研究结果 | 第30-34页 |
| 4.6.1 实验组、对照组应付方式问卷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 第30-32页 |
| 4.6.2 实验组、对照组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 第32-34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4-38页 |
| 5.1 中职生应对方式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第34-36页 |
| 5.1.1 中职生应对方式现状的总体特点分析 | 第34页 |
| 5.1.2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34-35页 |
| 5.1.3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 第35页 |
| 5.1.4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生源地差异 | 第35-36页 |
| 5.1.5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家庭情况差异 | 第36页 |
| 5.1.6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班干部与非班干部的差异 | 第36页 |
| 5.2 中职生应对方式干预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8-39页 |
| 6.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8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附录A 应付方式问卷 | 第43-45页 |
| 附录B 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