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柴西北中浅层低压油藏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1-15页
        1.3.1 异常低压成因第11-13页
        1.3.2 柴西地区地层压力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3 存在问题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第15-16页
    1.5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第16-17页
    1.6 实物工作量及研究进展第17-19页
        1.6.1 实物工作量第17页
        1.6.2 研究成果第17-1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9-28页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第19-23页
    2.2 地层及沉积演化第23-26页
    2.3 储层地质特征第26-28页
第3章 压力系统特征及分布规律第28-36页
    3.1 柴西北压力特征第28-29页
    3.2 油泉子油田第29-31页
    3.3 南翼山油田第31-33页
    3.4 小梁山油田第33-36页
第4章 流体压力封存箱特征第36-61页
    4.1 南翼山压力封存箱第36-45页
        4.1.1 封存箱流体性质及封闭性研究第36-42页
        4.1.2 封存箱沉积配置特征第42-44页
        4.1.3 封存箱组构模式第44-45页
    4.2 小梁山压力封存箱第45-55页
        4.2.1 封存箱流体性质及封闭性研究第45-50页
        4.2.2 封存箱沉积配置特征第50-54页
        4.2.3 封存箱组构模式第54-55页
    4.3 油泉子压力封存箱第55-61页
        4.3.1 封存箱流体性质及封闭性研究第55-58页
        4.3.2 封存箱沉积配置特征第58-59页
        4.3.3 封存箱组构模式第59-61页
第5章 油气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第61-71页
    5.1 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第61-67页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第61-63页
        5.1.2 油气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第63-64页
        5.1.3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特征第64-65页
        5.1.4 油气成藏期次划分第65-67页
    5.2 成藏模式分析第67-71页
        5.2.1 南翼山油气成藏模式第67-68页
        5.2.2 油泉子油气成藏模式第68-69页
        5.2.3 小梁山油气成藏模式第69-71页
第6章 柴西北低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过程第71-87页
    6.1 构造运动对地层压力的影响第71-75页
        6.1.1 柴西北构造抬升剥蚀量恢复第71-73页
        6.1.2 地温降低量恢复第73页
        6.1.3 构造抬升对储层压力的定量化分析第73-75页
    6.2 储层物性对地层压力的影响第75-81页
        6.2.1 柴西北储层物性特征第75-77页
        6.2.3 储层物性差异地质成因第77-80页
        6.2.4 储层物性对压力作用机制第80-81页
    6.3 轻烃散失对地层压力的影响第81-82页
    6.4 柴西北压力演化过程分析第82-87页
第7章 结论与认识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附录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渭北煤层气示范区及周边煤储层地质建模及有利储层预测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长6段沉积古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