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长6段沉积古地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原型盆地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鄂尔多斯盆地原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 第14-15页 |
1.6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1页 |
2.1 地质构造单元及演化 | 第17-18页 |
2.1.1 盆地构造格局 | 第17-18页 |
2.1.2 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演化 | 第18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19页 |
2.2.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划分 | 第18-19页 |
2.3 周缘盆地地层划分对比 | 第19-21页 |
第3章 盆地周缘重点剖面层位分析及对比 | 第21-34页 |
3.1 重点剖面地层分析 | 第21-28页 |
3.1.1 高头窑剖面 | 第22-23页 |
3.1.2 窟野河剖面 | 第23页 |
3.1.3 延河剖面 | 第23页 |
3.1.4 宁武剖面 | 第23-25页 |
3.1.5 济源盆地剖面 | 第25-26页 |
3.1.6 留山盆地剖面 | 第26-27页 |
3.1.7 盘探3井 | 第27页 |
3.1.8 肃南马良沟剖面 | 第27-28页 |
3.2 盆地内地层连井对比 | 第28-34页 |
3.2.1 南北连井地层对比 | 第28-29页 |
3.2.2 西北-东南地层连井对比 | 第29页 |
3.2.3 西南-东北地层连井对比 | 第29页 |
3.2.4 东西地层连井对比 | 第29-34页 |
第4章 原型盆地边界恢复 | 第34-47页 |
4.1 盆地周缘构造动力学背景 | 第34-36页 |
4.1.1 板块构造动力学背景 | 第34-35页 |
4.1.2 火山活动 | 第35-36页 |
4.2 晚三叠世盆地边界的确定 | 第36-47页 |
4.2.1 盆地边界确定方法 | 第36-37页 |
4.2.2 盆地北部边界 | 第37-38页 |
4.2.3 盆地西北部边界 | 第38-40页 |
4.2.4 盆地西部边界 | 第40-42页 |
4.2.5 盆地西南边界 | 第42-43页 |
4.2.6 盆地南部边界 | 第43-45页 |
4.2.7 盆地东部边界 | 第45-47页 |
第5章 沉积相展布及古地理 | 第47-70页 |
5.1 沉积相标志 | 第47-52页 |
5.1.1 岩石学标志 | 第47-48页 |
5.1.2 沉积构造 | 第48-50页 |
5.1.3 测井相及其对沉积相的响应 | 第50-52页 |
5.2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类型 | 第52-59页 |
5.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53-54页 |
5.2.4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54-58页 |
5.2.5 湖泊相 | 第58-59页 |
5.3 典型钻井沉积相分析 | 第59-64页 |
5.3.1 丹137井沉积相分析 | 第59-61页 |
5.3.2 安83井沉积相分析 | 第61-62页 |
5.3.3 张22井沉积相分析 | 第62-64页 |
5.4 古水流分析 | 第64-65页 |
5.5 晚三叠世长7-长6段沉积古地理格局 | 第65-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