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煤层气示范区及周边煤储层地质建模及有利储层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1页 |
1.3.1 煤储层地质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2 煤层气储层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3 研究区煤层气的勘探及开发现状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8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5页 |
2.2 煤系地层发育及沉积特征 | 第15-16页 |
2.3 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 第16-18页 |
第3章 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 第18-32页 |
3.1 地震工区范围及特征 | 第18-19页 |
3.2 地震资料的剖面解释 | 第19-25页 |
3.2.1 层位识别及标定 | 第19-21页 |
3.2.2 地震波的对比及层位解释 | 第21页 |
3.2.3 断层的精细解释 | 第21-22页 |
3.2.4 地震剖面特征分析 | 第22-25页 |
3.3 地震资料的空间解释 | 第25-27页 |
3.3.1 断点的平面闭合 | 第25-26页 |
3.3.2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3.4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 第27-32页 |
3.4.1 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 | 第27-28页 |
3.4.2 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28-30页 |
3.4.3 不整合面及断层发育时期分析 | 第30-32页 |
第4章 地震波阻抗反演 | 第32-45页 |
4.1 地震反演的方法及原理 | 第32页 |
4.2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第32-39页 |
4.2.1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处理 | 第32-33页 |
4.2.2 层位标定及子波提取 | 第33-36页 |
4.2.3 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 | 第36-37页 |
4.2.4 储层剖面的岩性反演 | 第37-39页 |
4.3 基于地震反演的煤层厚度预测 | 第39-40页 |
4.4 煤储层的发育及展布特征 | 第40-45页 |
4.4.1 沿着主构造方向的连井剖面 | 第41-43页 |
4.4.2 垂直主构造方向的连井剖面 | 第43-45页 |
第5章 煤储层地质建模 | 第45-57页 |
5.1 煤储层的三维地质建模 | 第45-49页 |
5.1.1 煤储层的三维构造建模 | 第45页 |
5.1.2 煤储层含气量的属性建模 | 第45-49页 |
5.2 构造作用对含气量的控制机理 | 第49-57页 |
5.2.1 构造演化的控气作用 | 第49页 |
5.2.2 构造形态的控气作用 | 第49-54页 |
5.2.3 其他构造因素的控气作用 | 第54-57页 |
第6章 有利煤储层的预测 | 第57-61页 |
6.1 煤储层评价的原则及标准 | 第57-58页 |
6.2 构造有利部位的预测 | 第58-59页 |
6.3 高含气性区域的预测 | 第59-60页 |
6.4 有利煤储层的综合预测 | 第60-6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