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5页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6.1 创新 | 第15-16页 |
1.6.2 不足 | 第16-17页 |
2 车联网相关介绍及其与车险融合发展的市场现状 | 第17-24页 |
2.1 车联网的概念和特征 | 第17页 |
2.2 车联网的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2.2.1 国外车联网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2.2.2 国内车联网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3 车联网与创新车险费率的关系 | 第19-20页 |
2.4 “车联网+车险”融合发展的市场现状 | 第20-21页 |
2.4.1 国外“车联网+车险”融合发展的市场现状 | 第20-21页 |
2.4.2 国内“车联网+车险”融合发展的市场现状 | 第21页 |
2.5 “车联网+车险”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对车险的积极作用 | 第21-24页 |
2.5.1 提供个性化服务 | 第21-22页 |
2.5.2 强化客户维护与互动 | 第22页 |
2.5.3 推动车险从事后赔付到事前管理的发展 | 第22-23页 |
2.5.4 改善逆向选择困境 | 第23-24页 |
3 宏观经济及车险市场发展的统计分析 | 第24-29页 |
3.1 宏观经济现状 | 第24-25页 |
3.2 保险市场现状 | 第25-26页 |
3.3 车险市场现状 | 第26-29页 |
4 国外车联网与车险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9-33页 |
4.1 美国Progressive保险公司推出UBI车险案例分析 | 第29-30页 |
4.1.1 Progressive Insurance推出的UBI车险产品介绍 | 第29-30页 |
4.1.2 Progressive Insurance的UBI车险产品商业模式 | 第30页 |
4.2 State Farm推出的Drive safe&Save(Dss)保险产品案例分析 | 第30-32页 |
4.2.1 Drive safe&Save(Dss)保险产品介绍 | 第30-31页 |
4.2.2 Drive safe&Save(Dss)保险产品商业模式 | 第31页 |
4.2.3 Drive safe&Save(Dss)保险产品发展情况 | 第31-32页 |
4.3 两家推出基于车联网的UBI车险产品案例启示 | 第32-33页 |
5 "车联网+车险"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3-38页 |
5.1 S第33-34页 | |
5.1.1 车联网车险产品的费率更科学 | 第33页 |
5.1.2 新型保险产品有利于保险产品的宣传和服务内容的创新 | 第33-34页 |
5.1.3 新型产品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威胁 | 第34页 |
5.2 W(weaknesses)即劣势,也是产品的内部因素 | 第34-36页 |
5.2.1 车联网相关产品普及度不够 | 第34页 |
5.2.2 车联网面临安全风险 | 第34-35页 |
5.2.3 用户的道德风险 | 第35页 |
5.2.4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险费率算法仍未确定 | 第35页 |
5.2.5 大数据技术仍有待完善 | 第35-36页 |
5.3 O(opportunities)即机会,是产品的外部因素 | 第36-37页 |
5.3.1 与新型车险相关的技术逐渐成熟 | 第36页 |
5.3.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 第36-37页 |
5.3.3 车联网相关保险社会需求强劲 | 第37页 |
5.4 T第37-38页 | |
5.4.1 信息安全有待提升 | 第37页 |
5.4.2 信息收集、使用和披露的合法性有待确认 | 第37-38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38-43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38-39页 |
6.2 新型车险行业的研究与试验层面 | 第39-40页 |
6.3 车联网产业层面 | 第40页 |
6.4 保险业层面 | 第40-41页 |
6.5 汽车厂商层面 | 第41-42页 |
6.6 跨界服务机构层面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