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 第10-11页 |
1.3.2 街区制研究 | 第11-13页 |
1.3.3 简要述评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6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5.3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2 基础研究:“共享街区”的涵义与意义 | 第18-27页 |
2.1 “共享街区”的涵义分析 | 第18-21页 |
2.1.1 “共享街区”的提出依据 | 第18-20页 |
2.1.2 “共享街区”的涵义界定 | 第20-21页 |
2.2 “共享街区”之于城市空间治理的意义 | 第21-22页 |
2.2.1 “共享街区”体现城市空间生产的新逻辑 | 第21页 |
2.2.2 “共享街区”符合新时代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 第21-22页 |
2.2.3 “共享街区”是构建美好城市空间的实践走向 | 第22页 |
2.3 关于“共享街区”涵义与意义的辨识 | 第22-27页 |
2.3.1 “共享街区”与“开放街区”的关系辨析 | 第22-23页 |
2.3.2 “共享街区”在城市公共空间再生产中的“共享”内涵 | 第23-25页 |
2.3.3 “共享街区”对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3 直面现状:街区走向共享的实践分析 | 第27-34页 |
3.1 街区发展的政策实践 | 第27-30页 |
3.1.1 关于街区的政策梳理 | 第27-28页 |
3.1.2 街区政策的语义网络分析 | 第28-30页 |
3.2 街区空间生产走向共享的现状总结 | 第30-34页 |
3.2.1 街区实践基本满足空间共享的基础:边界开放 | 第30-31页 |
3.2.2 街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普遍受阻 | 第31-32页 |
3.2.3 街区达到共享目标的实践效果参差不齐 | 第32-34页 |
4 困境阐释:街区实现共享遭遇空间冲突 | 第34-42页 |
4.1 分析框架:基于空间生产的解释视角 | 第34-36页 |
4.1.1 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概述 | 第34页 |
4.1.2 分析框架构建 | 第34-36页 |
4.2 “共享街区”情境中的空间冲突 | 第36-40页 |
4.2.1 价值导向:“共享”与“独享”的分歧 | 第37-38页 |
4.2.2 利益识别: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交织 | 第38页 |
4.2.3 风险分配:街区共享引发的责任风险转移 | 第38-40页 |
4.3 空间冲突下“共享街区”的治理困境 | 第40-42页 |
4.3.1 道德困境:“共享街区”的“共享”性质存在争议 | 第40页 |
4.3.2 利益保障困境:街区共享的空间效益与风险难以评估 | 第40-41页 |
4.3.3 管理困境:街区共享加剧公共服务的复杂性 | 第41-42页 |
5 治理路径:街区的共享何以可能 | 第42-46页 |
5.1 经验借鉴:他山之石,立足本土 | 第42-44页 |
5.1.1 欧美国家:街区制推行的多重保障 | 第42页 |
5.1.2 新加坡:“组屋”政策的治理思维 | 第42页 |
5.1.3 日本:街区管理组织的成熟模式 | 第42-43页 |
5.1.4 国外街区治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43-44页 |
5.2 治理有方:走向“共享街区”的优化对策 | 第44-46页 |
5.2.1 街区走向共享需要辨明“共享”的内涵和价值 | 第44页 |
5.2.2 立足空间正义,健全利益补偿与风险化解机制 | 第44-45页 |
5.2.3 建立多主体的合作治理格局,规范街区公共服务秩序 | 第45-4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6-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4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