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21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1.1 认知偏差 | 第10-11页 |
1.1.2 政务诚信 | 第11-1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认知偏差 | 第12-16页 |
1.2.2 政务诚信 | 第16-18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3.1 信息加工理论 | 第18-19页 |
1.3.2 有限理性理论 | 第19页 |
1.3.3 社会契约理论 | 第19页 |
1.4 小结 | 第19-21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1-25页 |
2.1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1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2.2.1 目的内容 | 第21-23页 |
2.2.2 思路方法 | 第23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23-25页 |
3 公务员认知偏差的结构研究 | 第25-33页 |
3.1 目的 | 第25页 |
3.2 方法 | 第25页 |
3.3 过程 | 第25-31页 |
3.3.1 结构探索 | 第25-29页 |
3.3.2 结构验证 | 第29-31页 |
3.4 讨论 | 第31-32页 |
3.5 结论 | 第32-33页 |
4 公务员认知偏差的现状特点研究 | 第33-41页 |
4.1 目的 | 第33页 |
4.2 方法 | 第33-34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4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34页 |
4.3 结果 | 第34-39页 |
4.3.1 描述统计 | 第34页 |
4.3.2 差异分析 | 第34-39页 |
4.4 讨论 | 第39-40页 |
4.4.1 总体水平分析 | 第39页 |
4.4.2 个体特征变量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4.5 结论 | 第40-41页 |
5 公务员认知偏差与政务诚信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41-50页 |
5.1 目的 | 第41页 |
5.2 方法 | 第41-42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41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41-42页 |
5.2.3 统计方法 | 第42页 |
5.3 结果 | 第42-48页 |
5.3.1 公务员政务诚信行为特点分析 | 第42-43页 |
5.3.2 公务员认知偏差与政务诚信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5.3.3 公务员认知偏差与政务诚信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44-47页 |
5.3.4 公务员的认知偏差在心理控制源与政务诚信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 第47-48页 |
5.4 讨论 | 第48-49页 |
5.5 结论 | 第49-50页 |
6 认知偏差对政务诚信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50-53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50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50页 |
6.2.3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6.2.4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6.3.1 实验前分数差异 | 第51页 |
6.3.2 实验后分数差异 | 第51-53页 |
7 总的讨论与结论 | 第53-59页 |
7.1 总讨论 | 第53-55页 |
7.1.1 关于结构研究 | 第53页 |
7.1.2 关于现状研究 | 第53-54页 |
7.1.3 关于影响研究 | 第54-55页 |
7.2 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55-56页 |
7.2.1 主要贡献 | 第55页 |
7.2.2 研究不足 | 第55-56页 |
7.2.3 研究展望 | 第56页 |
7.3 主要对策建议 | 第56-58页 |
7.4 总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66页 |
C 公务员在政务活动中的认知偏差问卷题例 | 第66-68页 |
D 公务员的政务诚信行为问卷题例 | 第68-69页 |
E 心理控制源量表题例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