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1 现代农业 | 第22页 |
2.1.2 现代农业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2.1.3 现代农业的构成要素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农业经济学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25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2.4 技术进步理论 | 第26页 |
2.2.5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6页 |
2.2.6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鸡西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8页 |
3.1 鸡西市基本情况概况 | 第27-28页 |
3.1.1 鸡西市自然概况 | 第27-28页 |
3.1.2 鸡西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28页 |
3.2 鸡西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 第28-32页 |
3.2.1 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绩 | 第29页 |
3.2.2 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壮大 | 第29-31页 |
3.2.3 外向型龙头企业实现从无到有 | 第31页 |
3.2.4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 第31页 |
3.2.5 畜牧业发展迅速 | 第31-32页 |
3.3 鸡西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32-34页 |
3.3.1 国家宏观政策引导 | 第32-33页 |
3.3.2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 第33-34页 |
3.3.3 农村科教水平不断提高 | 第34页 |
3.3.4 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 第34页 |
3.4 制约鸡西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3.4.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弱 | 第35页 |
3.4.2 农田结构单一,多样性不足 | 第35页 |
3.4.3 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 | 第35-36页 |
3.4.4 农业污染问题突出 | 第36-37页 |
3.4.5 农民种植积极性偏低 | 第37页 |
3.4.6 土地压力日益增加 | 第37-38页 |
第4章 鸡西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 第38-44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39页 |
4.1.1 构建原则 | 第38页 |
4.1.2 相关指标分析 | 第38-39页 |
4.2 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4.3 数据来源 | 第41页 |
4.4 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4.5 结论 | 第42-44页 |
4.5.1 农业投入水平 | 第42页 |
4.5.2 农业产出水平 | 第42页 |
4.5.3 农业科技水平 | 第42-43页 |
4.5.4 农业资源水平 | 第43页 |
4.5.5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第43-44页 |
第5章 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44-48页 |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44-46页 |
5.1.1 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借鉴 | 第44页 |
5.1.2 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借鉴 | 第44-45页 |
5.1.3 法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借鉴 | 第45页 |
5.1.4 荷兰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借鉴 | 第45-46页 |
5.2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对鸡西带来的启示 | 第46-48页 |
5.2.1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规模和经营方式 | 第46页 |
5.2.2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体系 | 第46页 |
5.2.3 支持建立民间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 | 第46-47页 |
5.2.4 合理利用农业支持措施,建立高效的宏观管理机制 | 第47-48页 |
第6章 鸡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 第48-57页 |
6.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48-51页 |
6.1.1 科学制定鸡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的目标 | 第48-49页 |
6.1.2 加大政府扶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51页 |
6.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依据市场发展进行调整 | 第51-52页 |
6.3 重视科技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 | 第52页 |
6.4 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引导,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 | 第52-54页 |
6.5 合理布局和积极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 第54-55页 |
6.6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55页 |
6.7 优化粮食流通体系和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 | 第55-5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