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5页 |
1.1 论文概述 | 第19-23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42页 |
1.2.1 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1.2.2 减/变速器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1.2.3 电动汽车减/变速器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 | 第28-29页 |
1.2.4 减/变速器高速齿轮振动噪声分析方法研究 | 第29-32页 |
1.2.5 齿轮传动误差的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1.2.6 减/变速器齿轮修形方法研究现状 | 第33-40页 |
1.2.7 传动误差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40-42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42-45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第二章 电动汽车高速减/变速器齿轮传动误差计算分析方法 | 第45-80页 |
2.1 传递误差的构成和特点 | 第45-47页 |
2.2 齿廓变形曲线与刚度曲线 | 第47-55页 |
2.2.1 基于Ansys的齿廓变形曲线及刚度曲线 | 第48-52页 |
2.2.2 基于材料力学算法的齿廓变形曲线及刚度曲线 | 第52页 |
2.2.3 基于Romax的齿廓变形曲线及刚度曲线 | 第52-55页 |
2.3 考虑修形和制造误差的减/变速器齿轮传动误差计算和优化方法 | 第55-58页 |
2.3.1 考虑齿廓修形的轮齿变形计算 | 第56-57页 |
2.3.2 考虑齿向鼓形修形变形计算 | 第57-58页 |
2.4 传动误差和接触印痕分析方法 | 第58-60页 |
2.5 齿轮传动误差计算分析软件简介 | 第60-62页 |
2.6 传动误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71页 |
2.6.1 不同载荷下传动误差的变化规律 | 第62页 |
2.6.2 齿轮宏观参数对传动误差的影响规律 | 第62-70页 |
2.6.3 啮合错位对齿轮传动误差的影响 | 第70-71页 |
2.7 传动误差和接触印痕分析方法验证 | 第71-78页 |
2.7.1 基于Romax的传动误差和接触印痕 | 第71-73页 |
2.7.2 基于Romax的传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电动汽车高速减/变速器齿轮修形方法研究 | 第80-99页 |
3.1 修形对轮齿变形和刚度的影响 | 第80-88页 |
3.1.1 修形量对齿轮变形和刚度的影响 | 第81-85页 |
3.1.2 考虑啮合错位时修形对变形和刚度的影响 | 第85-88页 |
3.2 齿廓修形对传动误差的影响 | 第88-94页 |
3.3 基于ROMAX的修形方法验证 | 第94-98页 |
3.3.1 鼓形量对传动误差及刚度的影响 | 第96-97页 |
3.3.2 齿廓修形对传动误差的影响 | 第97-9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四章 电动汽车减/变速器传动误差振动激励响应分析方法研究 | 第99-116页 |
4.1 齿轮系统振动模型的研究 | 第99-110页 |
4.1.1 齿轮系统的几种振动模型 | 第100页 |
4.1.2 齿轮多自由度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0-102页 |
4.1.3 主要参数说明 | 第102-106页 |
4.1.4 齿轮多自由强迫振动的双质量振动数学模型 | 第106-108页 |
4.1.5 齿轮双质量强迫振动理论模型的解析解 | 第108-110页 |
4.2 齿轮传动系统不同参数对强迫振动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4.2.1 齿轮传动系统固有参数对强迫振动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4.2.2 齿轮传动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 | 第114-11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传动误差的测试验证 | 第116-133页 |
5.1 传动误差的测试原理 | 第116-117页 |
5.2 齿轮传动误差测试试验台的设计 | 第117-120页 |
5.2.1 齿轮传动误差试验台的目的和要求 | 第117页 |
5.2.2 齿轮传动误差的测试方法 | 第117页 |
5.2.3 传动误差试验台的组成 | 第117-120页 |
5.3 传动误差测试方法研究 | 第120-123页 |
5.3.1 传动误差测量方法 | 第120-123页 |
5.4 传动误差数据处理 | 第123-125页 |
5.5 试验测试 | 第125-13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6.1 总结 | 第133-134页 |
6.2 创新点 | 第134页 |
6.3 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