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6页 |
一、健康人低强度运动骨骼肌功能磁共振模型及数据特征 | 第16-48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35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1.2 运动模型设计 | 第18-26页 |
1.1.3 扫描序列设计 | 第26-27页 |
1.1.4 数据采集 | 第27-31页 |
1.1.5 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1-35页 |
1.1.6 统计学分析 | 第35页 |
1.2 结果 | 第35-39页 |
1.2.1 健康组低强度运动的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表现 | 第35-37页 |
1.2.2 健康组低强度运动中生理指标变化 | 第37-38页 |
1.2.3 健康组低强度运动的疼痛及运动强度评分 | 第38-39页 |
1.3 讨论 | 第39-47页 |
1.3.1 血红蛋白、细胞呼吸与骨骼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 | 第40-43页 |
1.3.2 运动对骨骼肌生理的影响 | 第43-44页 |
1.3.3 低强度运动下不同骨骼肌在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扫描中的共性表现——“负性BOLD信号变化”及其成因 | 第44-45页 |
1.3.4 共性中的“少数派”——比目鱼肌的“运动初始BOLD信号峰”及其生理学依据 | 第45-46页 |
1.3.5 运动后不同肌肉群的共同特征——信号回升、不同兴趣区回升程度的差异及成因 | 第46-47页 |
1.4 小结 | 第47-48页 |
二、健康人低强度与次低强度运动模型下骨骼肌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表现对比 | 第48-61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49-53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49-50页 |
2.1.2 数据采集 | 第50-51页 |
2.1.2.1 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扫描 | 第50-51页 |
2.1.2.2 腘动脉血流变化的超声检查 | 第51页 |
2.1.2.3 腘动脉管径变化及近红外线光谱成像 | 第51页 |
2.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1-52页 |
2.1.4 统计学分析 | 第52-53页 |
2.2 结果 | 第53-56页 |
2.2.1 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数据 | 第53页 |
2.2.2 疼痛评分及运动强度评分 | 第53-54页 |
2.2.3 腘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数据 | 第54-56页 |
2.2.4 近红外线光谱成像及腘动脉管径变化数据 | 第56页 |
2.3 讨论 | 第56-60页 |
2.3.1 运动强度对骨骼肌血流灌注及代谢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2 健康人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信号变化随运动强度的改变 | 第57-60页 |
2.3.3 多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的意义 | 第60页 |
2.4 小结 | 第60-61页 |
三、低强度运动模型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在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 | 第61-77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61-65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61-63页 |
3.1.2 运动模型及扫描序列设计 | 第63页 |
3.1.3 数据采集 | 第63-64页 |
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4-65页 |
3.1.5 统计学处理 | 第65页 |
3.2 结果 | 第65-71页 |
3.2.1 磁共振数据结果 | 第65-68页 |
3.2.2 生理指标检测结果 | 第68-71页 |
3.2.3 疼痛及运动强度评分结果 | 第71页 |
3.3 讨论 | 第71-76页 |
3.3.1 病人组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正性BOLD”现象 | 第72-74页 |
3.3.2 病人组比目鱼肌的“负性BOLD”现象 | 第74页 |
3.3.3 低强度跖屈运动模型在评价骨骼肌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和前景 | 第74-76页 |
3.4 小结 | 第76-77页 |
全文结论 | 第77-7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
综述 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在骨骼肌功能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 第94-10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