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Ti4O7/S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锂硫电池简介第12-14页
        1.2.1 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3-14页
    1.3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第14-16页
        1.3.1 活性材料的绝缘性第14-15页
        1.3.2 穿梭效应第15页
        1.3.3 正极结构的破坏第15-16页
        1.3.4 自放电效应第16页
    1.4 锂硫电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31页
        1.4.1 锂硫电池正极改性第16-27页
        1.4.2 锂硫电池隔膜改性第27-29页
        1.4.3 锂硫电池其他方面的改性第29-31页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与方法第33-38页
    2.1 实验试剂第33-34页
    2.2 实验仪器第34-35页
    2.3 材料物理测试及表征第35-36页
        2.3.1 X射线粉末衍射第35页
        2.3.2 比表面积测试第35页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第35页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第35-36页
        2.3.5 热重分析第36页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6-38页
        2.4.1 循环伏安测试第36页
        2.4.2 电化学阻抗测试第36-37页
        2.4.3 电池充放电测试第37-38页
第三章 基于商业化P25制TI_4O_7纳米颗粒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第38-47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40页
        3.2.1 纯相Ti_4O_7颗粒的制备第38-39页
        3.2.2 TiO_2颗粒/S及Ti_4O_7颗粒/S的复合材料制备第39页
        3.2.3 极片制备及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39-40页
    3.3 材料的表征第40-42页
        3.3.1 XRD物相分析第40页
        3.3.2 SEM形貌分析第40-41页
        3.3.3 TEM形貌分析第41-42页
    3.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2-46页
        3.4.1 循环和倍率性能第42-44页
        3.4.2 首次放电曲线第44-45页
        3.4.3 电化学阻抗谱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基于溶剂热辅助法制备不同形貌TI_4O_7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第47-60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49页
        4.2.1 纯相Ti_4O_7颗粒和Ti_4O_7棒的制备第47-48页
        4.2.2 Ti_4O_7颗粒/S及Ti_4O_7棒/S复合正极材料及正极极片的制备第48页
        4.2.3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48-49页
    4.3 材料的表征第49-53页
        4.3.1 XRD物相分析第49-50页
        4.3.2 热重分析第50页
        4.3.3 SEM、TEM形貌分析第50-52页
        4.3.4 晶格参数值和BET分析结果第52-53页
    4.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3-58页
        4.4.1 循环伏安曲线和首次放电曲线第53-55页
        4.4.2 循环和倍率性能第55-56页
        4.4.3 电化学阻抗谱第56-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TI_4O_7纳米棒/多层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第60-67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实验部分第60-62页
        5.2.1 氢气还原制备Ti_4O_7棒与多层石墨烯的复合物第60-61页
        5.2.2 Ti_4O_7棒复合多层石墨烯/S复合正极的制备第61页
        5.2.3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61-62页
    5.3 材料的表征第62-63页
        5.3.1 SEM和TEM形貌分析第62-63页
    5.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3-66页
        5.4.1 循环和倍率性能第63-64页
        5.4.2 首次放电曲线第64-65页
        5.4.3 电化学阻抗谱第65-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68页
    6.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和多元相关向量机的感应电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下一篇:骨骼肌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运动模型下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