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炭疽芽孢杆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 | 第7页 |
·炭疽芽孢杆菌的危害 | 第7-8页 |
·炭疽芽孢杆菌的两个毒力大质粒及其毒力因子 | 第8页 |
·炭疽疫苗 | 第8页 |
·炭疽芽孢杆菌的毒力大质粒缺失株 | 第8-9页 |
·质粒不相容性及其应用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1-23页 |
·实验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第11-12页 |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 第11页 |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 第11-12页 |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第12-13页 |
·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制 | 第1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12页 |
·双向电泳中所用的溶液的配制 | 第12-13页 |
·胶内酶切所用的溶液的配制 | 第13页 |
·质粒、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13-14页 |
·A16RPI1和A16PI2质粒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14-19页 |
·引物合成与DNA测序 | 第14页 |
·感受态的制备 | 第14-15页 |
·外源不相容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5-18页 |
·质粒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18-19页 |
·质粒缺失突变株和相应对比株的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 | 第19-20页 |
·质粒缺失突变株与相应对比株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9页 |
·质粒缺失突变株与相应对比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19页 |
·野生株A16与pXO2质粒缺失突变株荚膜生成能力的测定 | 第19-20页 |
·突变体和对比株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第20-23页 |
·炭疽杆菌A16RP,A16RPI1,A16R,A16PI2全菌蛋白的样品制备 | 第20页 |
·双向电泳 | 第20-21页 |
·扫描与分析 | 第21页 |
·胶内酶切 | 第21-22页 |
·酶解肽段混合物的MALDI-TOF/TOF-MS质谱检测 | 第22页 |
·数据库查询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3-39页 |
·pXO1缺失突变体A16RPI1和pXO2缺失突变体A16PI2的构建 | 第23-30页 |
·oriⅠ,oriⅡ,oriⅢ,oriⅣ;S4,S5,S11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23-24页 |
·外源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4-25页 |
·驱除目标质粒pXO1和pXO2 | 第25-29页 |
·驱除外源重组质粒 | 第29-30页 |
·A16RPI1与A16RP、A16PI2与A16R生长趋势的测定 | 第30页 |
·菌株A16RPI1与A16RP、A16PI2与A16R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 | 第30-32页 |
·A16PI2与A16荚膜生成能力的比较 | 第32页 |
·菌株A16RPI1与A16RP、A16PI2与A16的比较蛋白质组学 | 第32-39页 |
·A16RPI1与A16RP、A16PI2与A16稳定期全菌蛋白pH4-7的双向电泳图 | 第32-34页 |
·差异蛋白质谱数据的查询结果 | 第34页 |
·差异蛋白质的鉴定及分析 | 第34-3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39页 |
·展望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1:实验中所用引物 | 第44-47页 |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