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抑制血管新生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8页 |
·抗肿瘤药物前景 | 第10页 |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优点 | 第10-11页 |
·血管生成:两种对立的因子平衡的结果 | 第11页 |
·血管新生的生物学过程 | 第11-13页 |
·抗血管生成策略 | 第13-16页 |
·中药抗血管生成研究 | 第16-17页 |
·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筛选方法 | 第17页 |
·血管生成抑制剂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立题意义 | 第18页 |
·本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王不留行抑制内皮细胞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19-30页 |
·引言 | 第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药品及细胞株 | 第19页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实验试剂及配制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药物制备 | 第20-21页 |
·王不留行提取物的定性 | 第21页 |
·王不留行提取物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有效组分正丁醇残留的测定 | 第22页 |
·细胞培养 | 第22-23页 |
·SRB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3页 |
·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23-24页 |
·LDH活性测定 | 第24页 |
·细胞迁移试实验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各提取工艺路线得率 | 第24页 |
·有效部位筛选结果 | 第24页 |
·有效组分定性结果 | 第24-25页 |
·有效组分定量及正丁醇残留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有效组分正丁醇残留检测 | 第26页 |
·复筛结果 | 第26-27页 |
·LDH活力检测结果 | 第27页 |
·细胞迁移结果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王不留行有效组分急性毒理学评价 | 第30-44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实验药品 | 第30页 |
·试剂及配制 | 第30页 |
·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给药剂量的探究及实验动物分组 | 第31页 |
·血压的测定 | 第31-32页 |
·自主活动的测定 | 第32页 |
·凝血时间的测定 | 第32页 |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2-33页 |
·病理切片制作 | 第33-34页 |
·毒性的判断标准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最小致死量和最小致毒量的初步探索 | 第34页 |
·致毒剂量不同组分对小鼠饮食的影响 | 第34-35页 |
·致毒剂量不同组分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35页 |
·致毒剂量不同组分对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35-37页 |
·致毒剂量不同组分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第37页 |
·致毒剂量不同组分对小鼠血压的影响 | 第37-38页 |
·致毒剂量不同组分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第38-39页 |
·致毒剂量不同组分对小鼠主要器官SOD活力的影响 | 第39页 |
·致毒剂量不同组分对小鼠主要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 | 第40-41页 |
·主要脏器病理学检查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王不留行有效组分体内药效学评价 | 第44-52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药品 | 第44页 |
·实验动物动物与细胞株 | 第44页 |
·试剂 | 第44页 |
·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第45页 |
·日常观察指标 | 第45页 |
·解剖取材 | 第45-46页 |
·HE染色 | 第46页 |
·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 | 第46页 |
·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 | 第46页 |
·显微镜观察计数 | 第46-4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药物对H22荷瘤小鼠饮食的影响 | 第47页 |
·药物对H22荷瘤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47-48页 |
·药物对H22荷瘤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药物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的影响 | 第49页 |
·药物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49页 |
·药物对H22荷瘤小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9-50页 |
·药物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新生血管的影响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论文总结及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