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中文化遗址区的利用受到重视 | 第9页 |
1.1.2 城市文化遗址区的发展实践面临现实挑战 | 第9-10页 |
1.1.3 夹城地区发展与规划工作的现实需要 | 第10页 |
1.2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2.1 扬州城历史空间研究 | 第10-13页 |
1.2.2 遗址保护相关研究与相关规划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第2章 夹城地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问题 | 第18-37页 |
2.1 夹城地区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 | 第18-21页 |
2.2 夹城地区发展历史 | 第21-29页 |
2.2.1 东晋以前时期:江退人进,从边滩到城郊 | 第21-22页 |
2.2.2 南朝刘宋时期:堆置土山,正对广陵城南门 | 第22-23页 |
2.2.3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市街,成为罗城一隅 | 第23-27页 |
2.2.4 北宋时期:市街废弃,沦为城市郊区 | 第27页 |
2.2.5 南宋时期:建设夹城,形成三城之势 | 第27-29页 |
2.2.6 元明清时期:城河荒废,局部进行景观建设 | 第29页 |
2.3 近年来夹城地区建设与现状 | 第29-37页 |
2.3.1 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 第30-32页 |
2.3.2 宋夹城体育公园建设 | 第32-34页 |
2.3.3 夹城地区现状问题 | 第34-37页 |
第3章 宋夹城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 | 第37-64页 |
3.1 历史文献中的宋夹城空间结构 | 第37-38页 |
3.2 考古调查与遗迹分布 | 第38-43页 |
3.2.1 总体特征 | 第39页 |
3.2.2 城墙与城濠 | 第39-40页 |
3.2.3 城门和道路 | 第40-41页 |
3.2.4 唐宋桥梁遗迹 | 第41-43页 |
3.3 城墙位置与范围推定 | 第43-46页 |
3.3.1 南墙位置推定 | 第43-45页 |
3.3.2 城墙空间范围 | 第45-46页 |
3.4 城墙与城门空间形态研究 | 第46-61页 |
3.4.1 宋代军事城池的修筑规范 | 第46-52页 |
3.4.2 《静江府城图》中的城墙与城门形态 | 第52-57页 |
3.4.3 宋夹城城墙与城门空间形态 | 第57-61页 |
3.5 小结 | 第61-64页 |
第4章 夹城地区价值发掘、遗址保护与展示 | 第64-85页 |
4.1 夹城地区价值发掘 | 第64-69页 |
4.1.1 重要的历史水道 | 第64页 |
4.1.2 特色的军事堡垒 | 第64-65页 |
4.1.3 古代扬州城的重要节点 | 第65-67页 |
4.1.4 当前扬州城的关键地区 | 第67-69页 |
4.2 夹城地区规划评价与反思 | 第69-72页 |
4.2.1 已有规划评价 | 第69-70页 |
4.2.2 规划视角反思 | 第70-72页 |
4.3 夹城地区发展战略 | 第72-76页 |
4.3.1 目标定位 | 第72-73页 |
4.3.2 发展策略 | 第73页 |
4.3.3 保护与展示原则 | 第73-74页 |
4.3.4 两种发展情景 | 第74-76页 |
4.4 近期行动计划 | 第76-85页 |
4.4.1 显城墙 | 第76-78页 |
4.4.2 理城濠 | 第78-80页 |
4.4.3 实节点 | 第80-83页 |
4.4.4 拟场景 | 第83-84页 |
4.4.5 直甬道 | 第84-85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5-87页 |
5.1 结论 | 第85页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历史文献 | 第87-88页 |
学术专著 | 第88-89页 |
研究论文与资料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件 宋元文献中关于南宋时期扬州修筑城池的记载 | 第95-10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