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9-18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1.1.1 文化背景:地域文化危机 | 第9页 |
1.1.2 时代背景:美丽乡村建设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2.1 少数民族聚居的黔东南地区 | 第10-11页 |
1.3 苗族村寨广布的台江县 | 第11-1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4.1 民族意义——贵州苗族文化的弘扬 | 第13页 |
1.4.2 学术意义——苗寨吊脚楼的保护与营造工艺的传承 | 第13-14页 |
1.5 地区建筑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5.1 地区建筑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5.2 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述评 | 第15-17页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关注“地域性”与“民族性”的苗寨现状调研 | 第18-31页 |
2.1 调研方式:田野调研法 | 第18页 |
2.2 调查点的选择:苗疆腹地 | 第18-24页 |
2.2.1 台江县的行政区划 | 第18-23页 |
2.2.2 台江县的自然风貌 | 第23页 |
2.2.3 台江县的人文风情 | 第23-24页 |
2.3 台江苗族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 | 第24-31页 |
2.3.1 黔东南苗族的节日风俗 | 第25-28页 |
2.3.2 黔东南苗族的刺绣工艺 | 第28-29页 |
2.3.3 黔东南苗族的银饰工艺 | 第29-30页 |
2.3.4 黔东南苗族的酿酒工艺 | 第30-31页 |
第3章 苗族文化影响下的村寨公共空间 | 第31-60页 |
3.1 台江县部分村寨现状概述 | 第31-49页 |
3.1.1 河口苗寨:阳坊村 | 第33-36页 |
3.1.2 山间苗寨:九摆村 | 第36-38页 |
3.1.3 盆地苗寨:交宫村 | 第38-42页 |
3.1.4 山腰苗寨:登鲁村 | 第42-45页 |
3.1.5 河谷苗寨:红阳村 | 第45-49页 |
3.2 苗寨公共空间节点 | 第49-60页 |
3.2.1 寨门(村口) | 第49-50页 |
3.2.2 采鼓场 | 第50页 |
3.2.3 芦笙坪 | 第50-56页 |
3.2.4 鼓楼 | 第56-58页 |
3.2.5 风雨桥 | 第58-60页 |
第4章 山地自然条件下的吊脚楼建筑空间 | 第60-76页 |
4.1 苗寨吊脚楼的平面范式 | 第60-64页 |
4.2 吊脚楼单体建筑基本要素 | 第64-72页 |
4.2.1 屋顶 | 第64-65页 |
4.2.2 垂花柱 | 第65页 |
4.2.3 杉木墙面 | 第65-66页 |
4.2.4 美人靠 | 第66-67页 |
4.2.5 堡坎 | 第67-68页 |
4.2.6 台阶/小路 | 第68-72页 |
4.3 苗寨吊脚楼的地域比较 | 第72-73页 |
4.4 吊脚楼民居的优势与劣势 | 第73-76页 |
第5章 苗寨吊脚楼的传统营造工艺及其现代价值 | 第76-101页 |
5.1 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工艺 | 第76-85页 |
5.1.1 苗寨吊脚楼营造分工 | 第77-78页 |
5.1.2 苗寨吊脚楼材料选择 | 第78页 |
5.1.3 苗寨吊脚楼基本尺寸 | 第78-80页 |
5.1.4 苗寨吊脚楼营造工序 | 第80-85页 |
5.2“借天不借地”的干栏式 | 第85-92页 |
5.2.1 吊脚楼群与坡位的关系 | 第85-87页 |
5.2.2 依山就势的接地方式 | 第87-89页 |
5.2.4 融合山体的形体表现 | 第89页 |
5.2.5 实践案例:斯里兰卡坎达拉玛酒店,杰弗里·巴瓦 | 第89-92页 |
5.3 作为设计方法的坡顶 | 第92-98页 |
5.3.1 坡顶与建筑场地、结构、功能的关联性 | 第92-95页 |
5.3.2 实践案例: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华黎 | 第95-97页 |
5.3.3 实践案例: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隈研吾 | 第97-98页 |
5.4 就地取材的杉木墙面 | 第98-101页 |
5.4.1 吊脚楼中的杉木墙墙面 | 第98页 |
5.4.2 实践案例:瑞士费林谷仓和屠宰场,卡米纳达 | 第98-101页 |
第6章 案例设计:红阳苗绣博物馆及村民中心建筑设计 | 第101-114页 |
6.1 小视角,聚焦式:激活空心村 | 第101-103页 |
6.1.1 地形因素主导下的红阳苗寨空心化趋势 | 第101-102页 |
6.1.2 改善公共空间,激活村寨活力 | 第102-103页 |
6.2 建筑与民族:红阳苗绣博物馆及村民中心 | 第103-111页 |
6.2.1 形式、空间、功能 | 第103-109页 |
6.2.2 材料与技术 | 第109-111页 |
6.2.3 民族的记忆 | 第111页 |
6.3 建筑与居住:吊脚楼改造示范 | 第111-112页 |
6.4 体现苗族文化、贵州山林地域性特点 | 第112页 |
6.5 回应建筑设计兼顾自然与文化景观的时代需求 | 第112-114页 |
结语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附录A | 第119-12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