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2页 |
2.2.2 实地调查法 | 第12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2.2.3.1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12-13页 |
2.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13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13页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13页 |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3.1 “马拉松”的概念 | 第13-14页 |
3.2 “超级马拉松”的概念 | 第14页 |
3.3 “竞赛组织”的概念 | 第14页 |
4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4.1 国内体育赛事组织现状研究 | 第14-15页 |
4.2 国内马拉松赛事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4.3 国外马拉松赛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17-46页 |
5.1 马拉松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19页 |
5.2 马拉松赛事的功能 | 第19-20页 |
5.2.1 马拉松的政治功能 | 第19页 |
5.2.2 马拉松的经济功能 | 第19页 |
5.2.3 马拉松的文化功能 | 第19页 |
5.2.4 马拉松的健身功能 | 第19-20页 |
5.3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的发展概况 | 第20页 |
5.4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赛前准备工作 | 第20-39页 |
5.4.1 赛事的报批 | 第21页 |
5.4.2 第七届赛事的经费预算 | 第21-22页 |
5.4.3 成立赛事组委会 | 第22页 |
5.4.4 赛事组委会工作机构及职责 | 第22-25页 |
5.4.5 竞赛规程 | 第25-37页 |
5.4.5.1 赛事运作模式 | 第25-26页 |
5.4.5.2 竞赛项目 | 第26-27页 |
5.4.5.3 比赛路线 | 第27-31页 |
5.4.5.4 选手参加办法 | 第31-33页 |
5.4.5.5 竞赛办法 | 第33-35页 |
5.4.5.6 赛事的奖励办法 | 第35-36页 |
5.4.5.7 赛事中的医疗救护 | 第36-37页 |
5.4.6 裁判员组成及培训 | 第37页 |
5.4.7 志愿者来源及分工 | 第37-38页 |
5.4.8 竞赛物资的准备与发放 | 第38-39页 |
5.4.9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媒体宣传和赞助商 | 第39页 |
5.5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竞赛中工作 | 第39-41页 |
5.5.1 开跑仪式 | 第39-40页 |
5.5.2 比赛计时 | 第40页 |
5.5.3 赛事相关人员管理 | 第40-41页 |
5.5.3.1 裁判员、志愿者管理 | 第40页 |
5.5.3.2 参赛运动员管理 | 第40页 |
5.5.3.3 观众的管理 | 第40-41页 |
5.6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赛后工作 | 第41-45页 |
5.6.1 颁奖仪式 | 第41页 |
5.6.2 竞赛物资回收 | 第41-42页 |
5.6.3 参赛运动员完赛率分析 | 第42-44页 |
5.6.3.1 参赛与数据统计分析 | 第42页 |
5.6.3.2 完成赛事人数和完赛率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5.6.4 赛后相关工作 | 第44-45页 |
5.7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组织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5.7.1 官网网上报名不够严谨 | 第45页 |
5.7.2 赛前未对运动员进行体检 | 第45页 |
5.7.3 参赛选手住宿酒店与赛道起点较远,给交通带来压力. | 第45页 |
5.7.4 赛道路线设置各年变化大,不利于选手发挥 | 第45页 |
5.7.5 部分饮水饮料补给站物资准备不充分,出现补给不足 | 第45页 |
5.7.6 组委会对大会交通车辆的管理和赞助商车辆的使用不够有效 | 第45-46页 |
6 结论 | 第46页 |
7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竞赛组织工作的对策 | 第46-49页 |
7.1 加强网络报名的监管、审核 | 第46页 |
7.2 严格执行赛前体检制度 | 第46-47页 |
7.3 合理安排比赛地点和住宿酒店 | 第47页 |
7.4 充分发挥凯里的地理位置优势,宣扬及传承地区民族文化. | 第47页 |
7.5 对赛事物资补给的关注和重视 | 第47页 |
7.6 加强对竞赛组织工作人员的管理 | 第47页 |
7.7 增加该赛事的竞赛项目 | 第47页 |
7.8 树立品牌意识,保持赛事连续性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1 | 第51-54页 |
附录2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