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早春模拟霜冻对白蜡抗寒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词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低温霜冻与植物抗寒 | 第10-11页 |
1.2 植物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植物抗寒性的测定方法 | 第11页 |
1.2.2 膜脂过氧化与植物抗寒 | 第11-12页 |
1.2.3 保护酶系统与植物抗寒 | 第12-13页 |
1.2.4 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植物抗寒 | 第13页 |
1.2.5 脯氨酸与植物抗寒 | 第13-14页 |
1.2.6 干物质含量与植物抗寒 | 第14-15页 |
1.2.7 矿质元素与植物抗寒 | 第15页 |
1.2.8 植物抗寒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2.2 试验材料处理 | 第17-18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2.3.1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18-19页 |
2.3.2 电阻抗图谱以及参数测定 | 第19页 |
2.3.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9页 |
2.3.4 矿质元素的测定 | 第19-20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47页 |
3.1 晚秋白蜡抗寒性及生理指标研究 | 第21-38页 |
3.1.1 晚秋电阻抗图谱变化 | 第21-22页 |
3.1.2 相对电导率的变化以及半致死温度 | 第22-25页 |
3.1.3 EIS参数的变化 | 第25-26页 |
3.1.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3.1.5 酶活性的变化 | 第27-29页 |
3.1.6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3.1.7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3.1.8 干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3.1.9 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32-34页 |
3.1.10 相关性分析 | 第34-38页 |
3.2 早春白蜡抗寒性及生理指标研究 | 第38-47页 |
3.2.1 早春茎的半致死温度 | 第38-39页 |
3.2.2 茎的EIS参数的变化 | 第39-40页 |
3.2.3 早春茎的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40-44页 |
3.2.4 早春茎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7页 |
4 讨论 | 第47-52页 |
4.1 霜冻对白蜡抗寒性的影响 | 第47页 |
4.2 电阻抗图谱与白蜡抗寒性 | 第47-48页 |
4.3 电阻抗参数与白蜡抗寒性 | 第48-49页 |
4.4 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白蜡抗寒性 | 第49页 |
4.5 保护酶系统与白蜡抗寒性 | 第49-50页 |
4.6 丙二醛与白蜡抗寒性 | 第50页 |
4.7 脯氨酸含量与白蜡抗寒性 | 第50页 |
4.8 白蜡生理指标与电阻抗参数 | 第50-51页 |
4.9 早春和晚秋白蜡茎的抗寒性的比较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详细摘要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