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9页 |
| 第一章 道德风险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危害 | 第9-12页 |
| 一、人身保险道德风险定义 | 第9页 |
| (一)人身保险定义 | 第9页 |
| (二)道德风险的定义 | 第9页 |
| 二、人身保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9-10页 |
| (一)高额保险利益的驱动 | 第9页 |
| (二)保险行业对道德风险认识不足、资源投入不够 | 第9-10页 |
| 1.保险公司重视不足、资源投入不够 | 第9-10页 |
| 2.监管部门认识不足 | 第10页 |
| (三)社会环境的容忍和同情 | 第10页 |
| 三、道德风险的危害 | 第10-12页 |
| (一)道德风险为保险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 第10页 |
| (二)损害了善良保险客户的利益 | 第10页 |
| (三)败坏社会风气、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道德风险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 第12-17页 |
| 一、道德风险的特征 | 第12-15页 |
| (一)主体与保险事故相关 | 第12页 |
| (二)主观上存在故意 | 第12页 |
| (三)以人的生命、身体为获利手段,性质恶劣 | 第12页 |
| (四)市场细分程度高、杠杆效果明显 | 第12-13页 |
| (五)涉及人员熟悉人身险投保、理赔流程 | 第13-15页 |
| 1.保险代理人参与或协助道德风险行为 | 第13页 |
| 2.故意“多家投保”,谋求更大利益 | 第13页 |
| 3.采取相对隐蔽的风险手段 | 第13页 |
| 4.地域、渠道、险种分布特征明显 | 第13-14页 |
| 5.保险事故证明人员的协同作案 | 第14页 |
| 6.高额理赔件道德风险应对形势尤其严峻 | 第14-15页 |
| 二、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15-17页 |
| (一)《保险法》规定的表现形式 | 第15页 |
| (二)保险公司实务中的表现形式 | 第15-17页 |
| 1.健康险道德风险主要形式 | 第15页 |
| 2.寿险和意外险道德风险主要形式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道德风险拒赔依据及主要作法 | 第17-20页 |
| 一、道德风险拒赔的依据 | 第17-18页 |
| 二、保险行业当前应对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 | 第18-20页 |
| (一)政府主导 | 第18页 |
| (二)公司为主 | 第18页 |
| (三)行业协作 | 第18页 |
| (四)执法联动 | 第18-20页 |
| 第四章 道德风险拒赔主要法律问题及应对建议 | 第20-28页 |
| 一、道德风险拒赔遇到的法律问题 | 第20-24页 |
| (一)当前国内道德风险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善 | 第20-21页 |
| 1.尚无专门立法 | 第20页 |
| 2.部分法律条文为道德风险留下空间 | 第20-21页 |
| (二)缺少明确的道德风险的官方处理机构 | 第21-23页 |
| 1.主体问题 | 第21页 |
| 2.能力问题 | 第21-22页 |
| 3.社会配合问题 | 第22-23页 |
| (三)保险合同条款表述不明,拒赔效力较弱 | 第23页 |
| 1.同业投保告知表述不明,拒赔效力弱 | 第23页 |
| 2.职业告知条款拒赔效力弱 | 第23页 |
| (四)道德风险拒赔导致高涉诉率、低胜诉率 | 第23-24页 |
| 1.道德风险拒赔导致高涉诉率 | 第23-24页 |
| 2.诉讼胜诉率仅为3% | 第24页 |
| 二、道德风险应对建议 | 第24-28页 |
| (一)完善相关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 第24-25页 |
| 1.完善相关立法 | 第24-25页 |
| 2.修改现行部分条款 | 第25页 |
| (二)明确风险防范主体 | 第25-26页 |
| (三)明确行政司法机关介入的流程和职责 | 第26页 |
| 1.明确道德风险案件的移送主体和移送标准 | 第26页 |
| 2.明确行政司法机关的受理职责 | 第26页 |
| (四)完善保险合同条款,明确条款拒赔效力 | 第26页 |
| (五)加强宣传保险法律知识 | 第26-27页 |
| 1.将反保险欺诈宣传教育纳入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工作范畴 | 第26页 |
| 2.加强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提醒和报告职责 | 第26-27页 |
| (六)增强保险公司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 第27-28页 |
| 1.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经验交流 | 第27页 |
| 2.识别环节前置、风险提前把控 | 第27页 |
| 3.加强资源投入、创新技术手段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 致谢 | 第30-31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