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预制拼装式桥墩抗震性能及应用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预制拼装式桥墩的试验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预制拼装式桥墩的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3 预制拼装式桥墩的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3 结构损伤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材料层次的损伤评估方法 | 第14页 |
1.3.2 构件层次的损伤评估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结构层次的损伤评估方法 | 第15-16页 |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理论 | 第17-2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模型 | 第17-24页 |
2.2.1 基于刚度退化的损伤评估模型 | 第17页 |
2.2.2 基于能量法的损伤评估模型 | 第17-19页 |
2.2.3 Park-Ang损伤评估模型 | 第19-22页 |
2.2.4 陈林之改进Park-Ang损伤评估模型 | 第22页 |
2.2.5 王东升改进Park-Ang损伤评估模型 | 第22-23页 |
2.2.6 罗文文改进Park-Ang损伤评估模型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预应力预制拼装式桥墩拟静力试验及地震损伤评估 | 第25-44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工程背景试验概况 | 第25-28页 |
3.3 桥墩试件损伤破坏现象对比情况 | 第28-35页 |
3.4 桥墩试件的损伤性能等级定义 | 第35-37页 |
3.5 桥墩试件的损伤评估 | 第37-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拟静力作用下预应力预制拼装式桥墩基于数值模拟的损伤分析 | 第44-64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OpenSees软件的简介 | 第44页 |
4.3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4-49页 |
4.3.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44-46页 |
4.3.2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46-49页 |
4.4 桥墩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5 基于数值模拟的桥墩试件损伤分析 | 第50-56页 |
4.6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6-63页 |
4.6.1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RC) | 第57-59页 |
4.6.2 整体式预应力空心桥墩(UBPC-1) | 第59-61页 |
4.6.3 预应力预制拼装式空心桥墩(UBPC-2) | 第61-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材料应变的预应力预制拼装式桥墩损伤评价 | 第64-95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预应力预制拼装式桥墩的损伤破坏机理分析 | 第64-68页 |
5.2.1 刚度退化机理 | 第64-66页 |
5.2.2 接缝接触面的受压破坏机理 | 第66-67页 |
5.2.3 接缝接触面的剪切破坏机理 | 第67-68页 |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8-72页 |
5.4 材料层次的损伤评估方法 | 第72-84页 |
5.4.1 基于材料应变限值的损伤评估方法 | 第72-74页 |
5.4.2 基于材料损伤和刚度退化的损伤评估方法 | 第74-84页 |
5.5 桥墩试件基于材料应变的损伤评价 | 第84-91页 |
5.5.1 RC桥墩试件损伤评价 | 第84-86页 |
5.5.2 UBPC-1桥墩试件的损伤评价 | 第86-88页 |
5.5.3 UBPC-2桥墩试件的损伤评价 | 第88-91页 |
5.6 桥墩试件基于材料应变的损伤评价效果 | 第91页 |
5.7 材料层次和构件层次桥墩试件损伤评估效果的对比 | 第91-93页 |
5.7.1 与构件层次的刚度退化模型损伤评估效果的对比 | 第91-92页 |
5.7.2 与王东升改进Park-Ang模型的损伤评估效果的对比 | 第92-9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