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地铁隧道顶部空洞对隧道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运营隧道产生空洞的原因及空洞的破坏形式 | 第16-22页 |
2.1 初期衬砌空洞的成因 | 第16-18页 |
2.1.1 超挖严重,回填不密实 | 第16-17页 |
2.1.2 施工工艺控制不严 | 第17-18页 |
2.2 二次衬砌背后产生空洞的主要原因 | 第18-19页 |
2.2.1 喷射混凝土厚度不足 | 第18页 |
2.2.2 防水卷材不密贴 | 第18页 |
2.2.3 拱顶集气、模板下沉等 | 第18-19页 |
2.2.4 混凝土质量控制不当 | 第19页 |
2.2.5 低端回填注浆 | 第19页 |
2.3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的破坏形式 | 第19-20页 |
2.3.1 降低围岩自承能力 | 第19-20页 |
2.3.2 降低衬砌承载能力 | 第20页 |
2.3.3 导致其它病害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振动台模型试验 | 第22-36页 |
3.1 振动台模型试验目的 | 第22页 |
3.2 模型相似配比 | 第22-27页 |
3.3 模型设计 | 第27-28页 |
3.3.1 模型箱的设计要求 | 第27页 |
3.3.2 模型箱的边界处理 | 第27-28页 |
3.4 试验采集仪器及测点布置 | 第28-30页 |
3.4.1 试验采集仪器 | 第28-29页 |
3.4.2 试验测点布置 | 第29-30页 |
3.5 试验方法 | 第30-34页 |
3.5.1 测量仪器的安装 | 第31-32页 |
3.5.2 试验模型的浇筑 | 第32-33页 |
3.5.3 试验加载方案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振动台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36-50页 |
4.1 模型试验过程 | 第36-37页 |
4.2 隧道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37-48页 |
4.2.1 顶部空洞处衬砌的动力响应 | 第37-39页 |
4.2.2 顶部空洞对围岩及拱腰加速度影响 | 第39-40页 |
4.2.3 不同强度地震波下隧道动力特性 | 第40-42页 |
4.2.4 不同地震波下隧道动力特性 | 第42-45页 |
4.2.5 不同深度隧道加速度的响应规律 | 第45-48页 |
4.3 隧道结构的应变反应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试验模型有限元模拟 | 第50-66页 |
5.1 ABAQUS简介 | 第50页 |
5.2 土体本构模型 | 第50-52页 |
5.3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52-55页 |
5.3.1 CDP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 第53-54页 |
5.3.2 损伤因子确定 | 第54-55页 |
5.4 ABAQUS显式计算方法 | 第55-57页 |
5.5 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57-65页 |
5.5.1 建模的步骤 | 第57-58页 |
5.5.2 数值模拟应力应变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5.3 断面应力应变分析 | 第59-61页 |
5.5.4 数值模拟动力特性分析 | 第61-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