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纯电动汽车气动减阻与车身造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电池包散热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热性能与汽车外流场研究 | 第20-37页 |
2.1 锂离子电池热性能研究 | 第20-26页 |
2.1.1 锂离子电池模型结构特点 | 第20-21页 |
2.1.2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 | 第21-22页 |
2.1.3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机理 | 第22页 |
2.1.4 单体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生热实验 | 第22-24页 |
2.1.5 单体锂离子电池生热仿真与验证研究 | 第24-26页 |
2.2 汽车外流场研究 | 第26-35页 |
2.2.1 外流场CFD仿真流程 | 第26-31页 |
2.2.2 汽车风洞试验 | 第31-34页 |
2.2.3 风洞试验与仿真数据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计及热辐射的电池包散热特性与结构改进设计研究 | 第37-54页 |
3.1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需求 | 第37-40页 |
3.2 不同布置方式的外流场对比 | 第40-44页 |
3.2.1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第40-42页 |
3.2.2 外流场结果对比 | 第42-44页 |
3.3 计及热辐射的电池包散热特性研究 | 第44-49页 |
3.3.1 太阳辐射与热辐射模型 | 第44-46页 |
3.3.2 计及热辐射的发动机舱布置电池包的散热特性研究 | 第46-49页 |
3.4 电池包结构改进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3.4.1 电池包结构改进设计 | 第49-52页 |
3.4.2 改进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车身曲面气动减阻优化研究 | 第54-70页 |
4.1 自由变形技术 | 第54-57页 |
4.1.1 自由变形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54-55页 |
4.1.2 自由变形技术的步骤 | 第55页 |
4.1.3 基于FFD的汽车车身减阻优化流程 | 第55-57页 |
4.2 车身曲面气动减阻优化 | 第57-68页 |
4.2.1 车身曲面设计变量的选定 | 第57-58页 |
4.2.2 确定设计变量上下限 | 第58-59页 |
4.2.3 试验设计(DOE) | 第59-61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4.2.5 近似模型 | 第64-66页 |
4.2.6 全局寻优与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电池包散热与低风阻多目标优化 | 第70-82页 |
5.1 多目标的设计因子的选取 | 第70-72页 |
5.2 DOE试验设计 | 第72-77页 |
5.2.1 生成样本点 | 第72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5.2.3 近似模型 | 第75-77页 |
5.3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 第77-79页 |
5.3.1 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77-78页 |
5.3.2 优化数学模型 | 第78页 |
5.3.3 多目标优化 | 第78-79页 |
5.4 优化模型与原车型对比分析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
B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与软著 | 第89页 |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