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稀土磷光体的光温传感性能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稀土掺杂磷光体发光机理 | 第10-14页 |
1.2.1 基于Er~(3+)上转换的光温传感机理 | 第11-12页 |
1.2.2 基于Yb~(3+)-Er~(3+)能量传递的光温传感机理 | 第12-13页 |
1.2.3 基于Yb~(3+)-Ho~(3+)能量传递的光温传感机理 | 第13-14页 |
1.3 稀土掺杂磷光体的光温传感性能研究 | 第14-18页 |
1.3.1 稀土掺杂磷光体的光温传感原理 | 第14-15页 |
1.3.2 稀土掺杂磷光体的光温传感性质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Er~(3+)掺杂Sr_(0.69)La)(0.31)F_(2.31)透明陶瓷的光温传感性能设计 | 第20-32页 |
2.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20-22页 |
2.1.1 Er~(3+)掺杂Sr_(0.69)La_(0.31)F_(2.31)透明陶瓷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2.1.2 Er~(3+)掺杂Sr_(0.69)La_(0.31)F_(2.31)透明陶瓷的结构与表征 | 第21-22页 |
2.2 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 第22-23页 |
2.3 样品的光温传感性能设计 | 第23-31页 |
2.3.1 样品的变温光谱和色坐标分析 | 第23-26页 |
2.3.2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测温性能分析 | 第26-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Zn~(2+),Mg~(2+)调控Ba_2CaWO_6:Er~(3+)光温传感性能设计 | 第32-45页 |
3.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32-35页 |
3.1.1 E~(3+)掺杂Ba_2CaWO_6的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3.1.2 合成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33-35页 |
3.2 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35-37页 |
3.3 样品的光温传感性能设计 | 第37-44页 |
3.3.1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测温性能分析 | 第37-39页 |
3.3.2 灵敏度分析 | 第39-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Yb~(3+)敏化Er~(3+)能量传递的Na_2BaCaP_2O_8:Er~(3+),Yb~(3+)的光温传感性能设计 | 第45-57页 |
4.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45-47页 |
4.1.1 Er~(3+)-Yb~(3+)掺杂Na_2BaCaP_2O_8的制备 | 第45-46页 |
4.1.2 Mg~(2+),Sr~(2+)掺杂Na_2BaCa_(0.89)P_2O_8Er_(0.01)Yb_(0.1)的制备 | 第46-47页 |
4.1.3 合成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47页 |
4.2 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 第47-50页 |
4.2.1 Na_2BaCa_(0.89)P_2O_8Er_(0.01)Yb_(0.1)的光谱分析与能量传递研究 | 第47-49页 |
4.2.2 Mg~(2+),Sr~(2+)掺杂Na_2BaCa_(0.89)P_2O_8Er_(0.01)Yb_(0.1)的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4.3 样品的光温传感性能设计 | 第50-56页 |
4.3.1 样品的变温光谱分析 | 第50-52页 |
4.3.2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测温性能分析 | 第52-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基于Yb~(3+)敏化Ho~(3+)能量传递的Ca_9YP_7O_(28):Yb~(3+),Ho~(3+)的光温传感性能设计 | 第57-66页 |
5.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57-59页 |
5.1.1 Ho~(3+)-Yb~(3+)掺杂Ca_9YP_7O_(28)的制备 | 第57-58页 |
5.1.2 Sr~(2+),Ba~(2+), Mg~(2+)掺杂Ca_9Y_(0.83)P_7O_(28)Yb_(0.1)Ho_(0.07)的制备 | 第58-59页 |
5.1.3 合成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59页 |
5.2 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 第59-61页 |
5.3 样品的光温传感性能设计 | 第61-65页 |
5.3.1 样品的变温光谱分析 | 第61-63页 |
5.3.2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测温性能分析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5-76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