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桩基础概述 | 第13-16页 |
1.1.1 桩基的发展 | 第13-15页 |
1.1.2 桩基的分类 | 第15-16页 |
1.1.3 桩基的适用范围 | 第16页 |
1.2 岩溶的工程特性及危害 | 第16-20页 |
1.2.1 岩溶的定义及分布 | 第16-18页 |
1.2.2 岩溶发育规律 | 第18-19页 |
1.2.3 岩溶对工程的危害及其处理 | 第19-20页 |
1.3 岩溶基桩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 第20-23页 |
1.3.1 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2 岩溶区顶板安全厚度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岩溶区基桩承载机理研究 | 第25-35页 |
2.1 概述 | 第25页 |
2.2 岩溶区基桩承载特点 | 第25-26页 |
2.3 岩溶区基桩竖向承载机理 | 第26-32页 |
2.3.1 岩溶区基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 | 第26-28页 |
2.3.2 岩溶区基桩桩端荷载传递机理 | 第28-30页 |
2.3.3 岩溶区基桩桩侧荷载传递机理 | 第30-32页 |
2.4 岩溶区基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 第32-35页 |
2.4.1 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32-33页 |
2.4.2 岩溶区基桩顶板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33-35页 |
第3章 岩溶区顶板安全厚度计算方法研究 | 第35-59页 |
3.1 概述 | 第35页 |
3.2 岩溶区基桩顶板安全厚度常用计算方法 | 第35-38页 |
3.2.1 极限平衡法 | 第35-36页 |
3.2.2 突变理论法 | 第36-37页 |
3.2.3 模型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2.4 弹性力学法 | 第37-38页 |
3.3 考虑基桩嵌岩段侧阻的岩溶顶板安全厚度计算方法 | 第38-53页 |
3.3.1 弹性力学薄板理论 | 第38-40页 |
3.3.2 基本假定及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3.3.3 考虑基桩嵌岩段侧阻的岩溶顶板厚度计算方法 | 第41-53页 |
3.4 工程算例验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8页 |
3.4.1 工程概况及计算结果 | 第53-54页 |
3.4.2 顶板厚跨比对抗弯安全厚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3 顶板岩层厚度对抗冲切、抗剪切安全厚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4 桩侧摩阻力系数α对顶板安全厚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岩溶顶板安全厚度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71页 |
4.1 概述 | 第59页 |
4.2 ABAQUS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第59-62页 |
4.2.1 ABAQUS分析过程 | 第59-60页 |
4.2.2 实体接触面理论 | 第60-61页 |
4.2.3 嵌岩桩-岩溶顶板本构模型 | 第61-62页 |
4.3 溶洞顶板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4.3.1 工程概述 | 第62页 |
4.3.2 模型尺寸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4.3.3 网络的划分及其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3-64页 |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70页 |
4.4.1 计算结果 | 第64-66页 |
4.4.2 溶洞顶板跨度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4.4.3 溶洞顶板天然岩层厚度影响分析 | 第67-69页 |
4.4.4 溶洞顶板岩体抗拉强度影响分析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1-86页 |
5.1 概述 | 第71页 |
5.2 工程概况 | 第71页 |
5.3 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第71-75页 |
5.3.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71-72页 |
5.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2-74页 |
5.3.3 工程地质评价 | 第74-75页 |
5.4 溶洞顶板安全厚度计算 | 第75-82页 |
5.4.1 本文计算方法 | 第76-78页 |
5.4.2 传统计算方法 | 第78-79页 |
5.4.3 数值计算方法 | 第79-82页 |
5.5 岩溶基桩的处理 | 第82-85页 |
5.5.1 岩溶基桩处理的基本原则 | 第82-83页 |
5.5.2 岩溶基桩的处理方法 | 第83页 |
5.5.3 岩溶基桩施工问题及处理 | 第83-85页 |
5.6 本章小結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