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两种不同来源的二羟基苯甲酸脱羧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二氧化碳固定第15-23页
        1.1.1 二氧化碳第15页
        1.1.2 固定二氧化碳的传统方法第15-16页
        1.1.3 固定二氧化碳的新兴方法——生物法第16-20页
            1.1.3.1 生物法固定原理与优点第16-17页
            1.1.3.2 生物法固定思路第17-19页
            1.1.3.2 催化可逆反应的脱羧酶第19-20页
        1.1.4 芳香羧酸脱羧酶第20-23页
            1.1.4.1 杂环类芳香羧酸脱羧酶第21页
            1.1.4.2 苯酚类芳香羧酸脱羧酶第21-22页
            1.1.4.3 催化苯酚邻位羧化的酶第22-23页
    1.2 研究苯酚邻位羧化的现状第23-26页
    1.3 蛋白质晶体学第26-31页
        1.3.1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26-29页
            1.3.1.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第26-27页
            1.3.1.2 亲和层析与凝胶层析第27-29页
        1.3.2 蛋白质结晶原理第29-30页
        1.3.3 X-Ray衍射原理第30-31页
    1.4 研究思路第31-33页
第二章 AODHBD和TMSAD克隆的构建第33-47页
    2.1 主要仪器第33-34页
    2.2 主要试剂第34-37页
        2.2.1 菌种第34页
        2.2.2 载体第34页
        2.2.3 感受态细胞第34-35页
        2.2.4 常用培养基第35-36页
        2.2.5 常用储液第36-37页
    2.3 AoDHBD和TmSAD克隆的构建第37-47页
        2.3.1 PCR扩增目的基因第37-39页
        2.3.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9页
        2.3.3 凝胶回收第39-40页
        2.3.4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双酶切第40-41页
        2.3.5 连接第41-42页
        2.3.6 转化第42页
        2.3.7 菌落PCR第42-44页
        2.3.8 质粒DNA抽提第44-45页
        2.3.9 质粒PCR第45-47页
第三章 AODHBD和TMSAD的纯化第47-57页
    3.1 目的蛋白表达和纯化方法第47-53页
        3.1.1 目的蛋白小量试表达第47-48页
        3.1.2 目的蛋白的大量表达和纯化第48-51页
        3.1.3 亲和层析柱的处理第51-52页
        3.1.4 蛋白纯化缓冲液第52-53页
        3.1.5 SDS-PAGE的相关配方第53页
    3.2 AoDHBD和TmSAD的表达与纯化第53-57页
        3.2.1 AoDHBD和TmSAD的试表达第53-54页
        3.2.2 AoDHBD和TmSAD的大量表达第54-55页
        3.2.3 AoDHBD和TmSAD的凝胶过滤层析第55-57页
第四章 AODHBD和TMSAD晶体筛选第57-67页
    4.1 晶体条件筛选方法第57-59页
    4.2 AoDHBD晶体条件筛选第59-61页
        4.2.1 AoDHBD晶体筛选与优化第59-61页
            4.2.1.1 AoDHBD晶体初筛第59-61页
            4.2.1.2 AoDHBD晶体重复第61页
    4.3 TmSAD晶体筛选第61-63页
        4.3.1 TmSAD晶体初筛第61-63页
        4.3.2 TmSAD晶体重复第63页
    4.4 AoDHBD添加小分子晶体筛选第63-67页
第五章 AODHBD/TMSAD晶体结构解析与分析第67-77页
    5.1 AoDHBD/TmSAD晶体结构解析第67-71页
        5.1.1 防冻液的配制第67页
        5.1.2 晶体衍射能力检测实验第67-68页
        5.1.3 AoDHBD和TmSAD的结构解析第68-71页
    5.2 AoDHBD/TmSAD晶体结构分析第71-77页
        5.2.1 AoDHBD/TmSAD晶体结构第71-72页
        5.2.2 AoDHBD/TmSAD同源序列比对第72-74页
        5.2.3 活性位点猜想第74-76页
        5.2.4 设计初步酶活实验第76-77页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第77-79页
    6.1 研究结果第77页
    6.2 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附录1第85-86页
附录2第86-87页
附录3第87-89页
致谢第89-91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93页
作者与导师简介第93-95页
附件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度调控TRPM8通道门控变构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团聚特性及其与植物地上生产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