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2.1 港口效率评价方法综述 | 第13-15页 |
2.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港口效率研究 | 第15-17页 |
2.3 基于随机前沿法(SFA)的港口效率研究 | 第17-18页 |
2.4 基于三阶段DEA的港口效率研究 | 第18-19页 |
2.5 国内外港口效率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主要内河集装港口静态、动态效率研究 | 第20-40页 |
3.1 DEA模型理论 | 第20-24页 |
3.1.1 传统DEA模型和Sup-DEA模型介绍 | 第20-22页 |
3.1.2 Malquist模型介绍 | 第22-24页 |
3.2 指标体系研究和数据来源 | 第24-27页 |
3.2.1 港口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 | 第24-27页 |
3.2.2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 第27页 |
3.3 基于传统DEA的港口静态效率研究 | 第27-34页 |
3.4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港口类型分析 | 第34-37页 |
3.5 基于Malquist的港口动态效率研究 | 第37-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我国主要内河集装港口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0页 |
4.1 Tobit模型理论 | 第40-41页 |
4.2 港口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选取 | 第41-43页 |
4.2.1 港口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4.2.2 变量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 | 第42-43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43-48页 |
4.3.1 样本描述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 第43-45页 |
4.3.2 Tobit回归模型构建与提出假设 | 第45-46页 |
4.3.3 实证结果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基于三阶段DEA的我国主要内河集装港口效率研究 | 第50-64页 |
5.1 三阶段DEA模型理论 | 第50-52页 |
5.1.1 第一阶段DEA模型 | 第50-51页 |
5.1.2 第二阶段SFA模型 | 第51页 |
5.1.3 第三阶段DEA模型 | 第51-52页 |
5.2 第一阶段DEA效率值分析 | 第52-54页 |
5.3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 第54-57页 |
5.3.1 外部环境因素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5.3.2 SFA回归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4 第三阶段DEA效率测度 | 第57-63页 |
5.4.1 第三阶段DEA效率值分析 | 第57-60页 |
5.4.2 第一、三阶段DEA效率值比较分析 | 第60-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8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提升我国内河集装箱港口效率的建议 | 第64-68页 |
6.2.1 宏观环境层面 | 第64-65页 |
6.2.2 微观策略层面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