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1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关注焦点 | 第18页 |
1.1.2 森林公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 第18-19页 |
1.1.3 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面临众多问题 | 第19页 |
1.1.4 柳州政府重视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 | 第19-20页 |
1.2 相关概念与法规 | 第20-23页 |
1.2.1 森林公园及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1.2.2 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22页 |
1.2.3 相关法律与规范条例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第2章 森林公园与生态敏感性评价基础研究 | 第28-58页 |
2.1 森林公园规划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8-36页 |
2.1.1 相关理论 | 第28-29页 |
2.1.2 相关实践 | 第29-34页 |
2.1.3 研究述评 | 第34-36页 |
2.2 生态敏感性评价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36-45页 |
2.2.1 相关理论 | 第36-37页 |
2.2.2 相关实践 | 第37-44页 |
2.2.3 研究述评 | 第44-45页 |
2.3 森林公园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45-53页 |
2.3.1 方法研究与实践 | 第45-49页 |
2.3.2 评价步骤 | 第49页 |
2.3.3 因子选择 | 第49-52页 |
2.3.4 权重确定 | 第52-53页 |
2.3.5 模型选择 | 第53页 |
2.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框架 | 第53-56页 |
2.4.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必要性 | 第53-54页 |
2.4.2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选择 | 第54-55页 |
2.4.3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框架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56-58页 |
第3章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58-85页 |
3.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及特征 | 第58-61页 |
3.1.1 基本情况 | 第58页 |
3.1.2 基本特征 | 第58-61页 |
3.2 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因子选择 | 第61-65页 |
3.2.1 评价因子的选择原则 | 第61-63页 |
3.2.2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63-65页 |
3.3 评价因子的分级与赋值 | 第65-74页 |
3.3.1 高程因子 | 第65-67页 |
3.3.2 坡度因子 | 第67-69页 |
3.3.3 坡向因子 | 第69-70页 |
3.3.4 植被类型因子 | 第70页 |
3.3.5 植被覆盖度因子 | 第70-71页 |
3.3.6 水域缓冲因子 | 第71-72页 |
3.3.7 土地利用类型因子 | 第72-73页 |
3.3.8 评价因子分级的总结 | 第73-74页 |
3.4 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74-77页 |
3.5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分析 | 第77-82页 |
3.5.1 高程评价 | 第77-78页 |
3.5.2 坡度评价 | 第78页 |
3.5.3 坡向评价 | 第78-79页 |
3.5.4 植被类型评价 | 第79-80页 |
3.5.5 植被覆盖度评价 | 第80页 |
3.5.6 水域缓冲评价 | 第80-81页 |
3.5.7 土地利用类型评价 | 第81-82页 |
3.6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及分析 | 第82-8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对策 | 第85-122页 |
4.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 第85-89页 |
4.1.1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原因 | 第85页 |
4.1.2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指导思想 | 第85页 |
4.1.3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 第85-86页 |
4.1.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划分 | 第86-89页 |
4.2 生态保护区规划对策 | 第89-100页 |
4.2.1 规划目标 | 第89-90页 |
4.2.2 划定保育范围,严控环境容量 | 第90-93页 |
4.2.3 生态保护优先,紧抓生态恢复 | 第93-95页 |
4.2.4 提升优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 第95-100页 |
4.3 控制建设区规划对策 | 第100-108页 |
4.3.1 规划目标 | 第100-102页 |
4.3.2 修复人工创面,恢复自然山水 | 第102-105页 |
4.3.3 明确功能分区,挖掘特色内涵 | 第105-107页 |
4.3.4 整治提升环境,优化基础设施 | 第107-108页 |
4.4 适度开发区规划对策 | 第108-119页 |
4.4.1 规划目标 | 第108-109页 |
4.4.2 加强对外展示,提升公园形象 | 第109-114页 |
4.4.3 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市民游客 | 第114-117页 |
4.4.4 梳理道路交通,完善车辆换乘 | 第117-118页 |
4.4.5 整治建筑用地,提供休闲场所 | 第118-119页 |
4.5 生态功能区整合 | 第119-12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5.2 不足和后续研究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成果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附录 | 第135-150页 |
现状分析 现状概况——区位良好、需求旺盛 | 第136-137页 |
现状分析 现状用地——林地为主、建设零散 | 第137-138页 |
总体布局——功能分区 | 第138-139页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139-140页 |
规划总平面 | 第140-141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141-142页 |
分区功能特色 | 第142-143页 |
森林植被规划 | 第143-144页 |
主入口特色游览区 | 第144-145页 |
滨江风情休闲区 | 第145-146页 |
生态修复养生区 | 第146-147页 |
生态修复养生区——中间冲美丽乡村平面图 | 第147-148页 |
森林亲子乐园区 | 第148-149页 |
景观元素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