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德国哲学论文--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前期哲学论文--康德(Kant,I.1724~1804年)论文

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对象概念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引言第13-48页
    一. 选题意义第13-16页
    二. 思路与结构第16-22页
    三. 研究综述第22-48页
第一章 先验哲学及其对象概念辨义第48-84页
    第一节 先验哲学之辨第48-62页
        一. 先验哲学含义的嬗变第48-60页
            1. 早期第48-49页
            2. 《纯粹理性批判》酝酿期第49-53页
            3. 《纯粹理性批判》时期第53-56页
            4. 《判断力批判》之后第56-60页
        二. 先验哲学含义的确定第60-62页
    第二节 对象的多种含义之辨第62-84页
        一. 心灵能力论第62-66页
        二. 对象第66-71页
        三. 对象与客体第71-84页
            1. 从词源和翻译上看对象与客体之别第71-73页
            2. 围绕对象与客体之别的争论第73-75页
            3. 从三个方面证明对象与客体的无差别性第75-84页
第二章 直观及其形式第84-102页
    第一节 直观第84-90页
        一. 不同类型的存在者可能有不同性质的直观第84-88页
            1. 依据理性和感性对存在者的划分第84-85页
            2. 人类的直观在本质上是接受性的第85-88页
        二. 直观理论的变革是康德在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的起点第88-90页
    第二节 空间与时间第90-102页
        一. 对空间作为先天直观的事实性的证明第90-97页
            1. 空间的先天性证明的解析与辩护第91-94页
            2. 空间的直观性证明的解析与辩护第94-97页
        二. 对空间作为先天直观的必要性的证明第97-99页
        三. 对空间如何可能作为先天直观的证明第99-102页
第三章 作为不可知的对象的自在之物第102-144页
    第一节 何谓自在之物第102-104页
    第二节 刺激理论第104-125页
        一. 近代哲学中的刺激理论第104-112页
            1. 经验主义者的刺激理论第104-109页
            2. 理性主义者的刺激理论第109-112页
        二. 重构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刺激模型第112-125页
            1. 自在之物作为刺激者第112-115页
            2. 感官作为刺激的接受者第115-117页
            3. 感觉、印象作为刺激的产物第117-119页
            4. 两种刺激活动及其关系第119-125页
    第三节 回应雅克比难题第125-134页
        一. 被运用于自在之物的范畴第125-128页
        二. 范畴的非知识性运用是可以被允许的第128-134页
            1. 为“量”的非知识性运用辩护第128-129页
            2. 为“实在性”的非知识性运用辩护第129-130页
            3. 为“原因”的非知识性运用辩护第130-134页
    第四节 回应法欣格尔的刺激困境第134-136页
    第五节 与“自在之物”相关的翻译问题第136-144页
        一. 四个相近的德语词组的含义之辨第136-140页
            1. Ding an sich selbst和Ding an sich第136-137页
            2. Ding selbst第137-138页
            3. Ding fur sich第138-140页
        二. 四个词组的译名之辨第140-144页
            1. 四个词组的英译第140-141页
            2. 四个词组的汉译第141-142页
            3. 就准确性而言的译名之比第142-144页
第四章 作为经验性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的现象第144-185页
    第一节 现象的实在性问题第144-156页
        一. 充实模型的建构第144-149页
            1. 实在性范畴第144-145页
            2. 实在性和实在之物第145-146页
            3. 充实模型第146-148页
            4. 现象的实在之物与现象的实在性的特点第148-149页
        二. 现象的实在性的来源第149-152页
        三. 康德的实在性理论的独特性第152-156页
            1. 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实在性理论的特点第152-155页
            2. 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实在论的独特之处第155-156页
    第二节 现象的客观性第156-163页
        一. 实在性与客观性第156-157页
        二. 经验性的实在性和绝对的实在性第157-159页
        三. 主观实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第159-163页
    第三节 现象的规定性第163-168页
        一. 时空的规定性第163-164页
        二. 时空的规定活动第164-166页
        三. “被规定”的两重含义第166-168页
    第四节 现象与自在之物第168-185页
        一. 有关区分的争论归类第169-170页
        二. 有关区分的裴顿式的逻辑学解读第170-174页
        三. 有关区分的阿利森式的认识论解读第174-177页
        四. 有关区分的阿美瑞克斯式的存在论解读第177-180页
        五. 回应与创新第180-185页
第五章 经验和经验对象第185-200页
    第一节 认识对象的规定性问题第185-188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85-187页
        二. 问题的转化第187-188页
    第二节 经验的要素第188-200页
        一. 经验主义者的“经验”第188-189页
        二. 先验哲学中的“经验”第189-200页
            1. 知觉第189-191页
            2. 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第191-194页
            3. 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第194-198页
            4. 纯粹知性概念第198-200页
第六章 经验对象的规定性与范畴的先验演绎第200-267页
    第一节 围绕两版演绎及其关系问题的争议第200-220页
        一. 第一版演绎之争第201-209页
            1. 文本的顺序与文稿的顺序第201-202页
            2. 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第202-204页
            3. 导论性阐明和权威性阐明第204-205页
            4. 前进的阐明和后退的阐明第205-209页
        二. 第二版演绎之争第209-218页
            1. 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第209-216页
            2. 导论性阐明和权威性阐明第216页
            3. 前进的阐明和后退的阐明第216-218页
        三. 两版关系之争第218-220页
            1. 怀旧派第218页
            2. 挺新派第218-219页
            3. 持中派第219-220页
    第二节 为何只研究第二版中的范畴的先验演绎第220-222页
    第三节 第二版演绎的第一个部分第222-248页
        一. 追问一般联结的可能性,即是追问对象知识的可能性第222-225页
        二. 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作为对象的规定性的最高根据第225-239页
            1. 对象知识的可能性要求统觉的分析的统一第225-226页
            2. 统觉的分析的统一要以统觉的综合的统一为前提第226-228页
            3. 被规定的对象就是在其概念中结合着一个所予直观的杂多的那种东西第228-232页
            4. 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判分依赖于统觉的本源一综合的统一第232-235页
            5. 经验性直观的未被规定的东西只是对象的质料第235-238页
            6. 作为对象的规定性的最高根据的统觉的综合统一性是客观的第238-239页
        三. 表象的杂多惟有通过判断才能够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第239-241页
        四. 直观的杂多惟有通过范畴才能被规定为具有统一性的对象第241-248页
            1. “一个”经验性直观第241-242页
            2. 范畴作为判断的机能第242-244页
            3. 驳斥斯密有关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区分的解读第244-247页
            4. 第一部分演绎的结论以及向第二部分演绎过渡第247-248页
    第四节 第二版演绎的第二部分第248-263页
        一. 对演绎所涉及的对象概念的精确规定第248-250页
            1. 一般直观的对象和一般感性直观的对象第248-249页
            2. 一般感性直观的对象和人类直观的对象第249-250页
            3. 一般经验的对象和人类经验的对象第250页
        二. 人类经验的对象规定性必然依照范畴第250-263页
            1. 领会的综合及其在两版演绎中的变化第250-253页
            2. 直观形式和形式直观第253-255页
            3. 人类经验——我们之内和之外的杂多的综合统一(联结)第255-256页
            4. 回应阿利森的“担忧”第256-261页
            5. 人类经验的一切对象必然要依照范畴才能得到规定第261-263页
    第五节 第二版演绎中的明线和暗线第263-267页
        一. 明的路线:“两个步骤-一个证明”第263-264页
        二. 暗的路线:“为何”与“如何”第264-266页
        三. 双重路线与对象的规定性第266-267页
第七章 先验对象与本体第267-303页
    第一节 先验对象第267-288页
        一. 先验对象之争第267-272页
        二. 先验对象之辨第272-288页
            1. 先验对象与自在之物第272-274页
            2. 先验对象作为统觉的统一性的相关物第274-285页
            3. 先验对象与理念第285-288页
    第二节 本体第288-303页
        一. 现相与本体第288-298页
            1. 康德引入现相与本体概念的意图第288-290页
            2. 第一版中的本体学说第290-295页
            3. 第二版中的本体学说第295-298页
        二. 本体与其他对象术语的关系第298-303页
            1. 本体与自在之物第298-299页
            2. 本体与先验对象第299-303页
结语第303-307页
参考文献第307-313页
致谢第313-315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315页

论文共3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下一篇:湖湘学派体用论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