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新文化运动视域中的价值观问题 | 第15-33页 |
第一节 何为价值观问题 | 第15-18页 |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 第15-17页 |
二、价值观的形成、变动与更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问题 | 第18-26页 |
一、价值观问题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凸显 | 第18-19页 |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问题的来源 | 第19-21页 |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变动的基础 | 第21-22页 |
四、新文化运动对价值观变迁的推动 | 第22-24页 |
五、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与20世纪中国哲学开展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思路、方法与结构 | 第26-33页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三、本文的研究结构 | 第31-33页 |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背景、特征与追求 | 第33-50页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历史语境 | 第33-39页 |
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 | 第33-34页 |
二、西方思潮的涌入与接受 | 第34-36页 |
三、新知识阶层的孕育与教育制度的变革 | 第36-38页 |
四、近现代报刊业的繁荣与发达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总体特征 | 第39-45页 |
一、总体重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 第40-42页 |
二、急剧变化:五四运动深化了新价值观的内涵 | 第42-44页 |
三、多元竞争:不同价值观的并存与竞争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主要追求 | 第45-50页 |
一、科学观念 | 第46-47页 |
二、民主观念 | 第47-48页 |
三、社会主义观念 | 第48-50页 |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观念的凸显 | 第50-100页 |
第一节 科学:从知识到价值 | 第50-65页 |
一、中国近代科学概念的语义演变 | 第50-55页 |
二、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55-61页 |
三、陈独秀对科学观念的提倡 | 第61-65页 |
第二节 《科学》月刊与科学社:科学精神与自然科学 | 第65-71页 |
一、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对科学观念的宣传 | 第65-68页 |
二、任鸿隽的科学思想与活动 | 第68-71页 |
第三节 “整理国故”:科学方法与人文学术 | 第71-83页 |
一、“整理国故”的渊源与兴起 | 第72-76页 |
二、科学与近代历史学科转型 | 第76-80页 |
三、科学对历史方法的影响 | 第80-83页 |
第四节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相激互动 | 第83-100页 |
一、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背景及其阶段 | 第84-87页 |
二、“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 | 第87-93页 |
三、科学哲学化与哲学科学化 | 第93-100页 |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的深化 | 第100-147页 |
第一节 民主:中国近代政治理想的探寻 | 第100-110页 |
一、从“民本”到“民主” | 第100-104页 |
二、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特点 | 第104-106页 |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维度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三民主义的民主理论建设 | 第110-119页 |
一、孙中山的民权建设 | 第111-114页 |
二、由“间接民主”转向“直接民主” | 第114-119页 |
第三节 民主主义内涵的展开 | 第119-135页 |
一、民主与启蒙 | 第119-123页 |
二、“自由的民主”与“平等的民主” | 第123-131页 |
三、新自由主义民主观 | 第131-135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念的深化 | 第135-147页 |
一、社会民主 | 第136-138页 |
二、经济民主 | 第138-143页 |
三、平民主义 | 第143-147页 |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观念的确立 | 第147-213页 |
第一节 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的兴起 | 第147-159页 |
一、社会主义与中国古代思想资源 | 第148-150页 |
二、社会主义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介绍 | 第150-153页 |
三、中国近代思想家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 第153-157页 |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 第157-159页 |
第二节 平等: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共同追求 | 第159-171页 |
一、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 | 第160-162页 |
二、中国近代平等观 | 第162-167页 |
三、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凸显 | 第167-171页 |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与理想乌托邦 | 第171-185页 |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无政府主义 | 第172-181页 |
二、五四运动之后的无政府主义 | 第181-185页 |
第四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自由与平等之间 | 第185-191页 |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及其主张 | 第186-188页 |
二、“贫乏之可患甚于不均” | 第188-191页 |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念 | 第191-213页 |
一、问题与主义论战: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 | 第192-203页 |
二、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评 | 第203-208页 |
三、马克思主义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评 | 第208-213页 |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 第213-230页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儒学价值观的困境 | 第213-215页 |
第二节 康有为与孔教:重建儒学价值观的宗教化思路 | 第215-220页 |
一、儒学宗教化思想的提出 | 第215-216页 |
二、儒学宗教化的制度实践 | 第216-220页 |
第三节 梁漱溟与文化儒学:重建儒学价值观的学术化思路 | 第220-227页 |
一、反对宗教儒学 | 第220-221页 |
二、文化儒学的提出 | 第221-227页 |
第四节 两种路向的比较与评价 | 第227-230页 |
一、康有为与梁漱溟关于儒学价值观转化的相同之处 | 第228页 |
二、康有为与梁漱溟关于儒学价值观重建的不同路向 | 第228-230页 |
结语 价值观多元时代的现代性文化选择 | 第230-244页 |
一、中国与世界:现代性文化的选择 | 第230-234页 |
二、自觉与启蒙:价值观重建的主题 | 第234-238页 |
三、理想与现实: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 第238-244页 |
研究综述 | 第244-27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74-30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301-302页 |
后记 | 第302-3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