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分析化学与光学显微镜 | 第13-14页 |
1.2 单分子光学成像技术 | 第14-27页 |
1.2.1 单分子成像技术简介 | 第15页 |
1.2.2 常见的单分子成像技术 | 第15-19页 |
1.2.3 光片照明显微镜 | 第19-27页 |
1.3 金属纳米粒子的LSPR光学性质 | 第27-29页 |
1.4 本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9-31页 |
第2章 单层超连续激光光片照明耦合毛细管电泳系统的构建 | 第31-54页 |
2.1 前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页 |
2.2.2 单层超连续激光散射成像光学部分构建 | 第32-33页 |
2.2.3 毛细管系统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53页 |
2.3.1 仪器的构建与优化 | 第34-44页 |
2.3.2 系统性能评价 | 第44-53页 |
2.4 小节 | 第53-54页 |
第3章 基于光片系统的单颗粒计数技术在DNA检测和酶浓度或活性检测中的应用 | 第54-69页 |
3.1 前言 | 第54-55页 |
3.2 单颗粒计数技术在DNA检测中的应用 | 第55-63页 |
3.2.1 前言 | 第55-56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3.3 在人核酸外切酶I检测中的应用 | 第63-68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65-68页 |
3.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单个金纳米棒的氧化反应过程的实时、高通量监测 | 第69-84页 |
4.1 前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70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3页 |
4.3.1 金纳米棒的表征 | 第72-73页 |
4.3.2 UV-Vis实时监测金纳米棒的氧化过程 | 第73-74页 |
4.3.3 用微型UV-Vis光谱仪实时监测金纳米棒的氧化过程 | 第74-75页 |
4.3.4 重力系统实时监测单个金纳米棒的氧化过程 | 第75-77页 |
4.3.5 毛细管电泳监测金纳米棒的电泳速率 | 第77-83页 |
4.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基于以金纳米棒为探针的散射式光片显微镜在粘度检测中的应用 | 第84-94页 |
5.1 前言 | 第84-8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85页 |
5.2.2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85页 |
5.2.3 不同粘度环境中金纳米棒的转动 | 第85页 |
5.2.4 细胞实验准备 | 第85-86页 |
5.2.5 细胞成像 | 第8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3页 |
5.3.1 自相关测定原理 | 第86-91页 |
5.3.2 Hela细胞内金纳米棒的成像及自相关拟合 | 第91-92页 |
5.3.3 PDMS微流控通道中Hela细胞内金纳米棒的成像及自相关拟合 | 第92-93页 |
5.4 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可调式光源光片照明系统用于样本识别和分辨 | 第94-111页 |
6.1 前言 | 第94-9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95-96页 |
6.2.2 不同长径比GNRs的合成 | 第96页 |
6.2.3 Ag@AuNRs的制备 | 第96页 |
6.2.4 样本制备 | 第96页 |
6.2.5 成像系统 | 第96-97页 |
6.2.6 成像和数据处理 | 第9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9页 |
6.3.1 颜色的生成机制和仪器设计 | 第97-100页 |
6.3.2 颜色调制的模拟和实验 | 第100-102页 |
6.3.3 金纳米棒的识别的模拟和实验 | 第102-105页 |
6.3.4 实际应用 | 第105-109页 |
6.4 小结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3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