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9页 |
1.1 核糖体功能研究进展概述 | 第16-31页 |
1.1.1 核糖体的合成与组装 | 第16-24页 |
1.1.2 核糖体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1.2 拟南芥配子体发育及种子形成概述 | 第31-48页 |
1.2.1 拟南芥雌配子体发育过程简介 | 第31-34页 |
1.2.2 拟南芥雌配子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1.2.3 拟南芥雄配子体发育概述 | 第37-42页 |
1.2.4 拟南芥雄配子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42-45页 |
1.2.5 拟南芥种子发育过程简述 | 第45-47页 |
1.2.6 拟南芥种子发育的分子机制 | 第47-4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二章 RPS9M基因功能的分析 | 第49-6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9页 |
2.1.1 菌株及质粒 | 第49页 |
2.1.2 仪器、酶及试剂 | 第49-51页 |
2.1.3 重组质粒构建 | 第51-53页 |
2.1.4 质粒提取 | 第53-54页 |
2.1.5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方法 | 第54-55页 |
2.1.6 酵母双杂交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2.1.7 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及目的蛋白的瞬时表达 | 第57-58页 |
2.1.8 GUS染色分析 | 第58-59页 |
2.1.9 生物信息学分析所需软件及数据库 | 第5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2.2.1 RPS9M与ANK6相互作用分析 | 第59-62页 |
2.2.2 RPS9M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2-64页 |
2.2.3 RPS9M表达模式分析 | 第64-67页 |
第三章 RPS9M对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 第67-8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3.1.1 拟南芥材料 | 第67页 |
3.1.2 拟南芥种植方法 | 第67页 |
3.1.3 RPS9M突变体的创制及突变体的鉴定 | 第67-70页 |
3.1.4 拟南芥花的人工授粉及正反交实验 | 第70页 |
3.1.5 拟南芥雌配子体的CLSM观察 | 第70-7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7页 |
3.2.1 RPS9M突变体鉴定及表型分析 | 第71-74页 |
3.2.2 RPS9M对雌、雄配子体传递效率的影响 | 第74-76页 |
3.2.3 RPS9M对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 第76-80页 |
3.2.4 rps9m胚囊突变对花粉管引导及双受精的影响 | 第80-83页 |
3.2.5 rps9m胚囊突变对胚发育以及胚乳增殖的影响 | 第83-87页 |
第四章 RPS9M对雄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 第87-9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4.1.1 拟南芥材料 | 第87页 |
4.1.2 拟南芥花粉细胞核荧光染色分析及花粉扫描电镜观察 | 第87页 |
4.1.3 苯胺蓝染色观察花粉管的生长 | 第87-8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4.2.1 RPS9M对花粉发育的影响 | 第88-92页 |
4.2.2 RPS9M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第92-94页 |
第五章 RPS9M对胚胎发育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4-10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5.1.1 拟南芥材料 | 第94页 |
5.1.2 拟南芥胚胎的透明观察 | 第94页 |
5.1.3 植物体内ROS含量检测 | 第94-9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6页 |
5.2.1 RPS9M对胚和胚乳发育的影响 | 第95-96页 |
5.2.2 RPS9M对胚胎形态建成的影响 | 第96-98页 |
5.2.3 RPS9M对营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8-101页 |
5.2.4 RPS9M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讨论 | 第106-110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6-127页 |
缩略词表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