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基于同源重组技术对微生物天然产物进行挖掘和CDI功能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缩略语表第10-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42页
    1.1 同源重组技术第16-21页
        1.1.1 Red/ET重组工程第16-18页
        1.1.2 Red/ET重组的应用第18-19页
        1.1.3 其他同源重组系统第19-21页
    1.2 天然产物的简介第21-39页
        1.2.1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第23-30页
        1.2.2 隐性基因簇的研究进展第30-39页
    1.3 立题依据和意义第39-42页
第2章 Burkholderia rhizoxinica HKI454的隐性基因簇挖掘第42-91页
    2.1 研究背景第42-45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45-57页
        2.2.1 实验材料第45-49页
        2.2.2 实验方法第49-5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7-89页
        2.3.1 抗生素浓度筛选第57-58页
        2.3.2 生物信息学分析B.rhizoxinica HKI454的基因组第58-59页
        2.3.3 菌株B.rhizoxinica HKI454/pBBR1-RhaB-GBAS-km的构建第59-60页
        2.3.4 重组菌株B. rhizoxinica HKI454△PPTase-apra和B.rhizoxinica HKI454△rhi-apra的构建及发酵第60-63页
        2.3.5 重组菌株B.rhizoxinica HKI454△rhi-genta的构建及发酵第63页
        2.3.6 不同基因簇在重组菌株HKI454△rhi的修饰及代谢图谱的比较第63-66页
        2.3.7 质粒pBRH01的cluster1在重组菌株HKI454△rhi的原位修饰及重组子的发酵第66-68页
        2.3.8 质粒pBRH01的cluster7在重组菌株HKI454△rhi的原位修饰及重组子的发酵第68-71页
        2.3.9 cluster1表达的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第71-87页
        2.3.10 化合物rhizomide A的生物活性检测第87-89页
    2.4 讨论第89-91页
第3章 Burkholderia DSM7029的隐性基因簇挖掘第91-127页
    3.1 研究背景第91-92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92-103页
        3.2.1 实验材料第92-96页
        3.2.2 实验方法第96-10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103-125页
        3.3.1 抗生素浓度筛选第103页
        3.3.2 生物信息学分析Burkholderia DSM7029的基因组第103-104页
        3.3.3 基因簇的直接克隆第104-109页
        3.3.4 菌株Burkholderia DSM7029/pBBR1-RhaB-gRedαβ7029-km的构建第109页
        3.3.5 重组菌株Burkholderia DSM7029△PPTase的构建及发酵第109-111页
        3.3.6 基因簇cluster11在野生型菌株Burkholderia DSM7029中的原位修饰及重组子的发酵第111-115页
        3.3.7 不同基因簇在重组菌株Burkholderia DSM7029△glb中的修饰及代谢图谱的比较第115-117页
        3.3.8 基因簇cluster11在重组菌株Burkholderia DSM7029△glb中的原位修饰及重组子的发酵第117-119页
        3.3.9 基因簇cluster7在重组菌株Burkholderia DSM7029△glb中的原位修饰及重组子的发酵第119-125页
    3.4 讨论第125-127页
第4章 益生菌E. coli Nissle 1917的CDI功能研究第127-147页
    4.1 研究背景第127-129页
    4.2 材料及方法第129-135页
        4.2.1 实验材料第129-133页
        4.2.2 实验方法第133-13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35-145页
        4.3.1 基因组分析第135-138页
        4.3.2 完整的CDI基因簇的功能验证第138-139页
        4.3.3 CDI基因簇的直接克隆第139页
        4.3.4 CdiA-CT和CdiA-CT_(O1)的生物活性第139-140页
        4.3.5 CdiA-CT的不同截短结构及生物活性第140-141页
        4.3.6 CdiI免疫蛋白中和CdiA的生物活性第141-143页
        4.3.7 CdiA-KO8蛋白与CdiB和CdiI的相关性第143-145页
    4.4 讨论第145-147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47-149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147页
    5.2 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4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本论文感谢以下基金项目的资助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雪峰虫草子座人工培养及其交配型基因的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核糖体蛋白RPS9M基因的功能研究